创业教育走向“实战演练”

08.07.2016  20:11



七月的南昌,随着盛夏转瞬即来,许多高校正陆续迎来又一年暑假。不过,此时人们在江财校园还难见放假迹象。虽说全校各专业期末考试在六月末全部结束,但教学工作并未就此戛然而止——对全校经管类各专业大三学生而言,被其称作“小学期”的第二阶段实践教学,已经在7月5日正式拉开序幕。

连日来,每天早上7时45分左右,蛟桥园校区里随处可见迈着急促步伐的学生,他们三五成群地赶往教室,因为上课时间仍从8点开始。当然,上课教室与平时不同,被安排在计算机实践中心的机房里;原先按专业划分的行政班级也被拆散,不同专业学生全部要另外组建新班,每班分为10个组,每组4人组成一个创业团队。

学校如此煞费苦心,是由于今年开始推行“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学改革,这项改革正把全校创业教育推向“实战演练”,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积极效应已然显现出来。

初战惨败”,夜不能寐

会计学专业金若兰同学,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小学期”学习,但这次进入计算机实践中心机房第一天,“创业模拟与实践I”就让她在近乎真刀实枪的演练中,惨遭“滑铁卢”。

第一季度破产时,我感觉特别有压力。”若兰事后回忆说。她话中的第一季度,是课程中创业模拟实践的一个术语。在这个“小学期”中,学校计算机实践中心按照公司运营方式,为同学们安排了为期4天的模拟创业实训,每天相当于一个季度,4天就是一年。“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上,每4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和组建一家模拟公司,他们根据所学专业各自承担总经理(CEO)、财务总监(CFO)、市场总监(CMO)、人力资源经理(HR)、销售总监(CSO)和生产总监(CPO)6个角色。模拟公司运营时间统一设定为两年,第一年度在“小学期”完成,第二年度在下学期初再用4天完成创业实训。

金若兰所说的“第一季度破产”,指的是她所在创业团队在“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学第一天,该团队组建的模拟公司决策出现失误,导致公司资金流断裂,陷入破产境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师团队成员之一陈凌云老师,在“小学期”主讲企业管理。据他介绍,现在学生在近乎“实战演练”中使用的是一个由学校引进、名叫“创业之星”的创业模拟与实践平台。同学们利用这个平台高仿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时,必须用到现金流量表。对于“现金流量表”,以前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中只有一个概念,但他们在进入实战演练后,就必须利用好这个现金流量表。

在用到现金流量表时,他们就会发现,开公司办企业,有钱不能任性。”陈老师说,“创业之星”为班上每个创业团队提供60万元启动资金,如何合理利用这笔虚拟资金,关乎公司运营成败。“譬如说,她要租赁或购买厂房,引进生产线,购买原材料,招聘生产工人和业务员,还要进行市场研发,支付广告费,等等,这些都要资金。”他接着说,“以前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个‘现金流量表’概念,现在就必须合力分配好这60万元资金。如果没用好,到每个季度财务决算时,发现产品积压严重,外面资金无法回笼,账上无现金,势必造成资金流断裂。从实践上说,企业就破产了。

金若兰所在创业团队,就是因为第一季度只顾生产,忽视了老师提醒的应该边生产边开展市场营销和跑订单,结果一个季度下来,产品市场占有率为零,模拟公司破产。她说,班上共组建10个创业团队,第一季度她所在团队在班上垫底。进入小学期第二天,她的团队汲取教训,重新利用平台追加的10万元贷款重振旗鼓,结果在第二季度迅速赶超,公司业绩跃居全班第五。

据了解,这是“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改后进行首次全校大规模跨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蛟桥园南、北校区与和麦庐园校区同时进行,来自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贸学院、金融学院、软件与通信学院、协同创新中心、财政大数据中心、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和企业等9个学院单位40多位多学科的教师、专家组成跨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教学和指导,共有2676位大三学生参与其中。换言之,连续四天,全校有60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利用“创业之星”虚拟平台进行对抗性、竞争性创业模拟实践。因为未用好平台,和金若兰团队一样,“小学期”首战遭遇“滑铁卢”者不在少数。

就在“创业模拟与实践I” 开课之日,我校筹备已久的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一周年暨创新创业工作推进座谈会如期举行。一位有过创业实践、曾经亏损20余万元的江财学子王淼,在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时有感而发:“以前创业失败,我总是在给自己找借口。事实上,自己的失败并不在于资金短缺,而是缺乏用好平台的能力。”他现在母校回炉读研,其经验之谈表明,培养学生使用创业平台的能力,对未来创业实战至关重要。

关于这点,金若兰们已经意识到了。“下课路上,同学们还一直在讨论自己团队决策出现了哪些失误。”注册会计师专业李小敏同学说,现在大家越来越爱上了这门课程。计算机实践中心主任方勤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李小敏的话。她介绍说,“我们上课时无课间休息,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交流讨论,下了课也迟迟不离开,还要求我们延长机房开放时间,晚上也要开放。现在,我们机房开放时间从早上8点钟,一直开放到晚上10点。

回到宿舍里面,不同团队的同学还在相互串门,讨论白天决策还有什么问题。”若兰说,“有一个晚上,我对门寝室的同学一直争论到12点过后,还真是急得睡不着觉。”每天都有作业要完成,针对机房里模拟“实战演练”出现的团队协作、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往往从课上讨论到课下,夜以继日,兴致颇高。

  “协同作战”,模拟实践

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采取目前国际最流行商业模拟教学技术,进行师生互动的体验式教学。

在多学科教师、专家团队现场指导下,跨专业学生团队组成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全仿真模拟对抗演练。各创业团队在模拟商业竞争环境下,成立与组建企业,进行岗位分工与合作,开展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业务。模拟演练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线,让学生体验企业若干轮虚拟年度的创业经营决策,从而了解企业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与决策内容,锻炼团队合作、“协同作战”能力,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这种“协同作战”并不局限于同一创业团队的4位学生之间。在“小学期”连续第五年从事“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学的陈凌云老师,今年感到自己的工作明显与往年不同。“今年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他说。以前,陈老师在这门课程中扮演的角色很单纯,他一直主讲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内容,现在不是。

譬如,有学生在问起我财务数据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这些方面的问题时,我就回答不上来,或者说讲得并不专业。”按照陈老师的说法,以前大家在“小学期”讲授创业实践课程,就像人们过去所说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情形相似,各讲各的,相互之间并未形成教学合力。这种情形,今年在“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改中明显改观。

7月初“小学期”开始后,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将来自各个学科、参与“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学的40多位教师,组建5个教师团队。虽说每位老师都是学校本学科专业的“高手”,有人是“教学十佳”,有人是“中青年学科领军人”,但他们背后都有多个不同专业背景骨干老师(包括企业家)构成的教学团队,大家“协同作战”,帮助学生在模拟实战演练中攻坚克难,巩固战果。同时,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老师之间,也收获着教学相长的实际效果。

比如说,我主讲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团队建设,可能财务数据分析这块内容并非我的所长,但郑伯良老师上课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也可以从中有所收获。”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蔡文著老师说。对此,陈凌云老师也有同感。

为让同一校区的学生尽量享受到同样优秀的专业教师授课,“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分校区采用了同播系统,即每个校区在各位教师讲解的同时,重点将实验相关的企业战略规划、团队建设、市场营销和财务分析理论分4个专题由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并进行同播。

我们在机房投影上,可以看到其他老师在别的机房讲课的PPT演示,他的声音我们在机房也听得很清楚。”金若兰兴奋地说,她在第一次视频同播课上,一下就听出那是黄善东老师的声音,因为之前她选修过他讲的课程。

今年首次这样讲课,感觉这个课程教学要求非常详细,对主讲老师的教学行为更加严格规范。”陈凌云老师说。

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使用的“创业之星”,其实是个游戏模型设置,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全仿真模拟对抗演练,既是一种模拟创业实践演习,同时也寓教于乐,但又与纯粹玩游戏不同,因为这是以专业、职业、创业的学习为目的。正因为如此,老师指导针对性强,学生学习更加投入。

六个结合”,亮出绝活

方勤教授将此课改要义凝练为一句话,即“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三个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具体说,可以梳理出“六个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相结合等方式,通过实验操作、慕课学习与手机签到、互动,进行过程控制和过程考核,建立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这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可能表述为线上线下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准确些。根据课程“实战演练”要求,2676为学生和44位老师,分别组成的创业团队和教师团队,师生之间利用APP移动端进行课程考勤和问题讨论,不论课内、课外都可以进行学习交流,打破时空界限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了学习乐趣与效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明显调动起来了。

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采取半天“实战演练”与半天自学消化现结合方式,它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学习和提交作业。同时,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即将对个人进行岗位表现考核和APP签到考核,与团队进行所模拟企业经营结果与分析考核相结合。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团队的讲解并非满堂灌。根据课程实施方案,计算机实践中心建议所有主讲教师的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不少于20分钟,课程教学采取个人授课与团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多学科的教师、专家组成的跨专业教师团队,分为专家指导、主讲课程、指导实验、辅导课程和技术保障5种角色进行教学和指导,进一步强化课改实效。

过程考核关乎这一“小学期”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此,邓辉副校长反复强调,要求将改革方案充分论证,做实做细。今年开始,计算机实践中心组织人员赴全国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代表性院校和本校经管类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深入调研,同时组织了40多位从事相关实验教学的教师针对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与课程进行研讨,并借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经管类跨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和过程控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如编制了《〈创业模拟与实践I〉实施方案》《〈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过程考核手册》等系列标准化教学文件,让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对企业运营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改革试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我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崭新模式和创新思路。”方勤教授介绍说,“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改革还受到兄弟院校积极评价,湖北汽车工程学院日前还专门组织考察团队来校调研学习。

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改革,目前还只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六个结合”,亮出绝活。学校迈出这一步,对促进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无疑是一有益探索。“鸟刚孵出来,见到猪都以为是它爹。”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关爱浩曾经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痛点。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引导,让大学生在实战演练中既敢于冒险又善于控制风险,同时自觉培养、自我完善创业思维、团队精神和共享共赢意识,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和立身处世的坚定信仰之一,已然成为当前学界与企业界的一大共识。谈到创业教育改革,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胡宇辰教授强调,专业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学术研讨会,还要主动融入行业协会,参加行业峰会;不仅要掌握理论前沿,还必须走在实践前沿。

作为学校创业教育分管领导,副校长邓辉曾经有个形象说法:“谈到创新创业,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现在缺的就是一阵风。”他说,“尽管我们已有伸手摸天的梦想,但还缺少向上一跃的力量”“尽管每个人都有施肥浇水的心态,但还缺少种子——怎么样搞好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形成我们的特色优势和产生持续影响力,这些正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他一语中的,点出了当前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制约瓶颈,也提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7月5日,学校“小学期”伊始,邓辉就来到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对改革后的“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观摩,给予了充分肯定。

至此,“创业模拟与实践I”课程改革,可谓在推进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让人看到更多的是希望曙光。(文/喻春龙   图/孙坚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