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创:教学楼成危房,教育不能成“烂尾”

22.09.2015  10:18

  “娃娃们太恼火了!20多人挤在一间仅10多平方米的农房里上课,上厕所也只能进猪圈。”连日来,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寨坪村多位村民,先后向媒体反映,当地有80多名小学生因教学楼成危房,被迫借用农房上课。而记者经过核实,发现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目前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寻找最佳解决途径。(9月21日《华西都市报》)

  读到这则新闻,恐怕又有不少人联想到日本强固的教学楼。事实的确如此,数据可以说明一切,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数据称,截至今年4月1日,该国公立小学和初中教学楼等118504栋建筑中,完成抗震加固、可抵震度6强(日本标准)地震的有113292栋,占到95.6%,较2014年增加3.1个百分点。换句话说,震不倒的校舍在发生灾害时是可以成为居民的庇护和安置点的,一方面是强调对学生的保护,另外也更加重视校舍的公共应急避难功能。此,正是国内教学楼所短缺的功能。

  不过,是不是国内的教学楼舍果真是危房遍布伤情不断?那倒也未必,按照我国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教育建筑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别。而重点设防类的建筑工程在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时,同样有着较高的标准。比如,对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如果抗震设防烈度已达9度也应该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这样看来,在对学生的保护理念和对教育建筑的抗震标准、设计规范上与日本并无多大的差异。但数据却又将理想拉回现实,那一幢幢危险且经不起考验的教学楼宇应是最具理性的论据。当城市校园建筑拔地而起,农村学子还在农房里上课、猪圈里上厕所,城乡差距、东西部经济落差,教育投入不一,于此带来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淡薄,教学楼甚至变成了危房,这其中有历史遗留的构成,更少了现实的诘难。

  平心而论,政府财政紧张,教育投入受限,但举社会之力改善偏远地区学生楼舍问题并非没有尝试。就拿四川借民房上课的学校来说,早在2009年,就有爱心企业捐助了60万元善款,专门用来修学校。六年过去了,60万的善款依旧躺在公家账户上睡大觉。广为诟病的是财政资金趴在账上呼呼大睡,没想到捐来的款项也能一个盹打六年。这其中暴露出的压根不是意见相左,而是把教育当成了“烂尾”工程来拖延的难堪事实。

  另外一点,再严苛的抗震规范、再严厉的设计标准,如果无法在乡村落地,坚固的教学楼永远都是奢谈。所以,不管在教学危房改造加固,还是在新教学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将规范和标准贯穿其中,这才是固本之策。不强制规范和标准,再出现偷工减料,不出现教学“楼倒倒”才怪。

  周恩来总理的教诲犹在耳边:“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吊诡的是,如今不管农村抑或城市,在不能苦孩子这件事上的确是达成了一致,但政府在不能穷教育的路上却仍旧在苦苦挣扎。财政负担也好,经济压力了罢,教育千万不能成为“烂尾工程”,别让社会富了教育穷了,在教育上持续且稳步增长的投入应当成为一种常态的趋势,“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当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