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倒查发票,期待“三公”消费公开明细

05.05.2014  10:11

  “五一”期间,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在行动。辽宁省纪委重点查找是否存在公款吃喝等顶风违纪情况,通过查看商家电脑中的发票开具明细查询表、查询发票存根联等方式,发现了一些疑似公款消费的发票。重庆市纪委在督查中发现七张旅游发票疑似公款消费。杭州的检查组到名胜古迹查访公款旅游。(5月4日中纪委网站)

  从督查的结果来看,节假日里公款消费井喷的状况在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三令五申的警示之下,已有所收敛。不过,那些公款消费发票的出具,说明假日里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依然存在,尚须要查个清楚明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三公”经费的公开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它让人们看到改革进步的同时,亦期待公开“三公”经费能细化到底,而不只是一个笼统数字。没有每笔具体消费情况的公开,将难逃遮掩之嫌,亦会为“三公”消费的瞒天过海留有漏洞:大宾馆去得少了,就自建食堂;会所不去,就到其他更为隐蔽的消费场所去。“三公”消费要公开明细,仍需要努力。

  纪检部门在节假日集中到宾馆酒店、旅游景点去查实公款消费的发票。这种从外围入手查实“三公”消费的做法,动静不小,也颇具震慑力,会让以后的“三公”消费有所顾忌——当场没被发现,留有发票存根也可能被追查清楚。只不过,这样的督查,多是节假日为之,难以保持常态化;且容易引起宾馆饭店等消费场所的反感、不配合,那些公款消费的隐蔽场所更是无法查找。

  从外围入手查实“三公”消费发票,虽有局限性,倒是为“三公”消费的主动公开提供了契机。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曾推行“裸账”,把迎来送往的消费账目全部公开,有效降低了公务接待方面的开支。虽然它让人念念不忘,但不见回响。“三公”经费明细的公开,阻力不小。在没有制度层面约束每一笔消费列出明细的前提下,自主公开“三公”消费明细,看似不尽人情,也不符合常有的待客之道,自发主动而为更显艰难。如今,纪检部门的暗访督查,虽不能抓住公款吃喝的现形,却也可刨根问底,正好为主动公开提供恰当的契机——与其事后被督查再公开,不如主动公开。

  公开“三公”消费明细,不但考验着本身享受着“三公”消费的官员们改革的决心,也考验着他们公开的勇气与智慧。但愿纪检监察部门在假日里查发票之举,能听到“三公”消费公开明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