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政治失意后入蜀 开创清新质朴文风

01.04.2014  15:10

核心提示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游历蜀中之后的“四杰”将巴蜀的慷慨馈赠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诗歌中,一扫初唐诗坛靡颓浮艳之风,开创出清新而质朴的文风。

初唐四杰”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杨博,智超,原题为《“初唐四杰”政治失意后入蜀 开创清新质朴文风》

  公元1172年冬,诗人陆游自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往成都,途经剑门,恰遇一场小雨。此前,陆游在抗金前线参与军事机密,过了半年渴慕已久的军旅生涯,时常“寝食鞍马间”。虽不能继续留在前线为国报效,自前线去往大后方的大都市毕竟是去危就安。更何况成都这样的繁华都会还有那么多文人骚客,诗酒相交岂不快哉?然而,习惯了刀光剑影的放翁在这温柔细雨中却似乎有些惴惴不安。

  就在这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驴背上的陆游写下了一首名叫《剑门道中遇微雨》的七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骑驴入蜀,或许让陆游想起了李白、杜甫,想起了高适、岑参、元稹,想起了从杭州骑驴入蜀的诗僧贯休。

  自古诗人皆入蜀

  若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的话,陆游的担忧似乎并非无中生有。

  韩愈曾说:“蜀雄李杜拔”,不但自蜀中走出来的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与苏轼等人为一代文坛领袖,就是自他处入川的文人似乎也能一沾蜀地的灵气,写出更加优美的句子出来。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皆曾入蜀。北京人卢照邻将其短短五十载生命中将近四分之一的时光留给远离故土的巴蜀。河东望族王家的年轻后生王勃则因为一篇斗鸡檄文惹怒高宗,被驱逐入蜀,所到之处受尽热忱款待。尽管政治失意、岁月蹉跎,纵游巴蜀、放旷诗酒的蜀中生活给了“四杰”们迥异于中原或者关中的生活体验,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游历蜀中之后的“四杰”将巴蜀的慷慨馈赠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诗歌中,一扫初唐诗坛靡颓浮艳之风,开创出清新而质朴的文风。

  边塞诗人岑参在51岁的时候来到四川游历山水,过惯了边塞生活的他最终终老于此地。与他齐名的高适也在五十多岁高龄的时候,从不毛的边境来到四川,做官做到了诗人里的翘楚——剑南节度使。尽管在蜀期间戎马倥偬,少有诗作,高适却为另一个人提供了生活资助,与其唱和,助其在蓉城获得创作的又一春,这个人就是杜甫。

  安史之乱与个人仕途的失意,将走投无路的杜甫逼到了蜀地谋生。一生漂泊无依的杜甫,将其一生中生活最安定、诗情最为勃发的九年留在了四川,足迹踏遍四川东西南北,在这里写下了现存杜诗中的大半,其中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赠花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与《秋兴八首》这样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