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教5:敢为航空写第一

03.07.2014  19:49
   

张送萍许珊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雅克-18(后国内命名为“初教5”,以下全文用“初教5”)从南昌某机场绿草坪丛中腾空而起,自此,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创立一个航空新时代的标志……

 

时值初教5诞辰6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中航工业洪都(前身为“洪都机械厂”,以下全文用“中航工业洪都”),倾听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与共和国荣辱与共的艰难岁月

在采访航空前辈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一句口号:“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 随着老人们记忆闸门的开启,60年前那段激情岁月鲜活起来……

1954年4月1日,中航工业洪都接到工业部和航空工业局批准试制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接到指示后,洪都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和部署这一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并提出了“为制造祖国第一架品质优良的飞机而奋斗”的号召,上下紧急动员。

试制初教5的战斗终于打响了!

核对资料,检修工装,1954年4月20日发完了生产全套图纸;工艺部门日夜突击改编和新编工艺规程。

检修工艺装备的工作也同样艰苦,尤其是针对机身骨架样件这一关键,在苏联工艺顾问阿·扎依采夫的指导下,型架车间的同志苦战9昼夜,土法上马解决了最棘手的难题,终于提前完成了这一关键检修任务。

1954年4月9日,洪都正式向各车间下达了试制计划。在零件生产中,洪都始终坚持把质量视为生命。在编发工艺规程中,苏联专家、工艺顾问阿·扎依采夫在检查已经下发的工艺规程时,发现遗漏了检验、分光、化学处理和特种检查等工序和热处理状态不完整等问题,提出要收回修改。尽管当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洪都仍下令收回,并集中了140名技术人员三班突击,重新编写。在零件试制过程中,机身骨架总焊接时,总工艺师高永寿发现机身前部发动机安装接头处漏了焊接工序。为了确保质量,洪都决定重新制造。由于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昼夜奋战,终于夺回了生产周期,在短短的40天内基本完成了初装所需零件制造。

为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

当时的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遥忆当年那项与共和国荣辱与共的艰难而光荣的使命,曾参与第一架飞机制造的叶绪仑、余传祎老人感慨万千。

当时,厂房是在原来废弃的厂房上改建的,机械加工主要集中在“八角亭”式的厂房内,而飞机的修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挤在一个2500平方米的机棚内。由于没有图纸和资料,全凭经验。有些钣金件和蒙布损伤,无法更换,只能采取挖补的办法。热处理只有一个锻工出身的老师傅带两个学徒,技术员只有几个人,调度员仅有一个。生活条件更苦,职工住在简易篷里,南昌夏天蚊子特别多,许多从北方调来的技术人员备受蚊虫侵扰。

尽管条件艰苦,然而这正是新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和壮大的起点。

1954年6月9日首架初教5开始初装,至6月28日总装结束。在这短短的20天里,装配车间的工人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部件装配过程中,中外翼、机身的铆接技术难度大,任务紧,如机翼前缘、前后梁和座舱上壁的铆接都是装配的关键。有的职工连续工作23小时不下火线,被领导硬逼着才躺一会儿。当时的研制进度是以小时为单位推进的,那股拼搏奋进、日夜苦战的劲头,让很多人记忆一生。

在试制中,静力试验是最困难的。当时国内没有懂这门技术的人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洪都决定由从英国留学归国的设计科主任工程师张阿舟主持初教5飞机的静力试验,并从设计、检验、工艺等部门挑选人员组成了现场试验队伍,进行了多次模拟。5月12日,全机静力试验正式开始,担任现场指挥的张阿舟发出了加载命令,大家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试验的进行。试验人员有条不紊地加载、读数、测量、记录。当加载到105%—110%时,轰隆一声巨响,飞机外翼前梁破坏,全机强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成功了!全场一片欢腾。静力试验的成功,不仅为初教5的试飞鉴定提供了科学数据,也为以后新机研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架飞机试飞秘密进行

历史用金色的大字镌刻在1954年7月3日这一天。下午5时15分,首架飞机在对外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试飞。飞机场上,试飞员段祥禄和刁家平登上自制的初教5飞机,慢滑、中滑、快滑,腾空而起,直冲蓝天。人们欢呼,拥抱……

飞机着陆后,飞行员兴奋地说:“机件性能良好,试飞一切顺利。

接下来的一周,飞机又进行了14个架次的飞行、飞行时间13小时16分,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试飞科目。1954年7月20日,国家试飞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雅克-18型飞机性能符合苏联资料及技术条件要求,可作为空军航校教练机之用”,并认为可以进行成批生产。毛主席获悉后盛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8月1日,毛主席亲笔签署了嘉勉信:“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架雅克十八型飞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是一个良好开端。

第一架初教5飞机作鉴定试飞过程中,曾见证这一历史过程的熊熊(笔名)在回忆性文章《火红的年代  火红的事》中记录了一段轶事:

总设计师、航空科学家张阿舟先生(后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为了体验并了解飞机空中飞行的情景,自己提出压座的要求。飞行员段祥禄看着他瘦小单薄的样子问道:“能行吗?”张阿舟回答:“没问题!”就这样,张总上了飞机。飞机上天后,仅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便提前返航了。我们发现张总脸色腊黄,地板、操纵台、伞袋到处都是污秽物,下了飞机后,张总师接着吐了一地。

这件事让老人家铭记了一辈子,张阿舟等老一辈航空人身先士卒、敢闯敢担当的精神激励着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人投身火热的事业,而他们创造的光辉业绩也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毛主席的嘉勉信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生产热情,1954年就生产了10架初教5,1955年向部队交付了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交付379架飞机。此后,初教5被自行设计制造的初教6飞机所取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回首甲子沧桑,曾为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诞生做出过贡献的“八角亭”厂房仍然八幅向心,钢骨铮铮,静静贮立在洪都生产区内。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代表性缩影,它见证了共和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犹如一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空人投身国防,献身航空。

初教5,敢为航空写第一!它的诞生历程如潮一般的壮美,如火一样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