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曾有人提"废灭汉字" 主张用拼音替代

10.10.2014  14:11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成人听写团的正确率仅为8%,而现实生活中,一则“大学生手写400字简历24个错字”的新闻也让不少人想到自己提笔忘字的尴尬经历。数字化时代,人们长期使用键盘打字,很少有机会一笔一画书写中文,这些年来,“汉字危机”、全民患上“失写症”的话题屡屡被提及,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有评论认为汉字正在经历百年来的第四次危机,即由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数字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未来,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提笔忘字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但不必忧心忡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传播技术的变化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播之中,这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而非文化没落的表现。

  历史·现实

  百年来汉字几度危机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被“间歇”、“熨帖”、“黏稠”这些并不算生僻的词难倒,“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这被戏称为“一只‘癞蛤蟆’难倒七成人”。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汉字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糟糕的是,在电脑输入法的竞争中,拼音输入法凭借自身优势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长期依赖拼音输入,让记忆汉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向了拼音化,当人们在不得已时手写,却发现因为忘记汉字的具体构造而难以下笔,汉字手写遭到冲击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不由让人想到汉字在一百年来的生存竞争中遭遇过的险境。

  汉字书写的繁难与文化传播普及性和便捷性需求所产生的矛盾由来已久。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对文字进行了拼音化改革,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向外国学习,也看到了拼音文字在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巨大作用。早在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的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一些力主变法图强的知识分子考虑到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艰涩难学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于是形成了清末切音字运动。

  在民国初年,有学者提出汉字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提出中文改革运动,希望减少学习中文的困难,提出了“废灭汉字”,采用罗马字(拉丁字母)拼音的问题。陈独秀、胡适当时均表示赞成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国语罗马字运动。在讨论中,赞成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居多。钱玄同表示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信心。傅斯年主张汉字绝对的应当用拼音文字替代。1928年9月,蔡元培主持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当时正值土耳其政府颁布《新文字法》,大力推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这对推行国语罗马字起了鼓舞作用。不过在随后的几年中,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分子的圈子,最终走向低潮。汉字没有在文化革新的生存竞争中被自然淘汰,显示出坚忍的生命力。然而在如今的数字时代,书习惯的改变又一次带给汉字不可预知的未来。有人将全民患上“失写症”视为汉字文化的没落,认为拯救汉字书写刻不容缓。也有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因为人的书写能力用进废退,这是自然法则,提笔忘字是新技术带来的客观反映,是正常现象。绝大多数人提笔忘字只是暂时性失忆,书写手段的变化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通常情况下并不会严重到影响汉字的使用,也不足以影响汉字传承,而且人们依旧可以复习字的写法去唤醒记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形势下,书法越来越受喜爱也为汉字和中国文化传承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专家观点

  提笔忘字不必担心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文字的重要功能在于记录、传播和沟通,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是文字书写方式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写字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更多人能够进入到书写和传播之中。到了键盘时代,变化又有所不同,这个时候,更便捷高效的输入方式替代了原本的书写手段。事实上,非独文字的书写如此,更多的领域中,都有类似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很多的谋生手段,变成了少数人的艺术创作。在将来,写字也许会变成一种培育自我修养的方式。

  “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传播技术的发展,总是朝着更简单的书写、更高速的输入、更快的传播发展,以前大量低效率的输入和传播被高效的方式所替代。因此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播之中,这更有利于文化的发展,而非相反。

  虽然汉字存在诸如提笔忘字的问题,但张晓明觉得不要把问题看得太重,因为书写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变化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上看,每一次发展中的机遇,积极的效果都要大于消极的影响。“使用拼音的方式输入,确实要快得多,这本身也是传播发展的趋势使然,不可避免。但这种影响是一时的,并不意味着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键盘输入会导致汉字消亡。

  张晓明认为,高技术要和高情感相配套,效率是功能性的,功能性的东西是标准化的,一味讲求效率,是循着竞争、淘汰、升级的经济规律发展的,而科技发展得越高,相反的趋势就会显现出来,也就是人们在追求效率之外,会去追求个性化表现。和标准化相比,个性化是向着另一个方向走。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提到,社会高技术越多,人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软性一面来平衡硬性的一面,所以民间艺术与电脑社会相平衡,手工做的被单很受欢迎。“你走得快,它要求走得慢;你强调效率,它强调体验。所以追求效率的功能是工业化的逻辑,而追求个性化、体验性是后工业的逻辑,现在很多地方讲慢城,比如丽江的品牌是‘发呆’,而‘发呆’里面是没有效率的。”张晓明认为,随着工业革命任务的基本完成,另一种规律会慢慢走向支配性地位,因为人是要平衡的,不能无休止地提高效率,市场竞争得越厉害,标准化的东西价值会越来越低,非市场的东西价值越来越高,大众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工业化之后人们会返回手工制作,比如最高档的汽车会是手工打造的。

  如今已经有了电子纸张可以手写输入,在张晓明看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归手写输入,因为手写的历史比键盘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在标准化时代,个性化是多余的,似乎是有钱有闲才能有个性,而未来的发展,个性化会成为生存需要,也就是说你没有个性,就没有成功的机会,这会成为新的经济规律,所以提笔忘字这事不必操心,汉字会从追求传播效率走向新的阶段。”本报记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