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41万亩土地在流转中盘活升值 农民不挥锄头能“刨金”
中国江西网讯 丰城市是一个拥有148万户籍人口、2845平方公里土地的传统农业大县,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美誉。城镇化建设加速与打工潮中劳动力转移,原来依附于土地的乡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撂荒”的土地也明显增多。据了解,该市现有耕地面积124.31万亩(其中水田105.5万亩),如何使闲置的土地得到盘活,该市通过探索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现有41万亩“撂荒”土地通过流转得到盘活,实现了荒地“淘金”的经济价值。
流转土地成为大规模机耕田
妇孺老人守着良田没法种
在丰城市的148万户籍人口中,大约80%的人口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村人口。在改革开发的大潮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勤劳上进的丰城农民外出淘金的创业效应就在全国负有盛名,他们开创的“裁缝一条街”、“木匠一条街”、“服装一条街”逐步在海南、广东、云南等地传开。而农村青壮劳力外出赶“潮”经商的同时,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与老人却守着家中的良田无能力耕种,大量土地山林“撂荒”的状况越来越严重。
记者走访了该市荣塘镇的几户农家,根据家庭人口的分配比例,每家基本都有三四亩到五六亩不等的水田或山地,家中的主要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有的水田与山林因没劳力栽种,只剩下年年见长的荒草。他们中有的也尝试过将土地转给别人租种,但都只是局限在村组之间的自发流转,因为操作上的不规范,不仅流转规模小,还时常引发经济上的矛盾纠纷。
北湖村村民丁福春今年7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自从儿子和女儿都到海南去卖服装后,就剩下老伴和孙儿们在家,家中4亩多水田没法种只有“撂荒”,全村差不多一半以上都有他家的这种情况。
集中拍卖形成土地规模流转
面对124.31万亩耕地与山林经济价值的萎缩,丰城市各届政府班子都在探索良方,通过一番研判,最终决定只有集中流转才是真正的出路。
据该市市委常委、农工部长余文广介绍,该市是将一批从打工潮中流失的土地通过集中登记与划分好、中、差三个等级,通过专门的土地流转交易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给种粮大户、合作社或具有农业现代化耕作资的公司。
记者来到该市秀市镇龙山村的佳和种植合作社,几辆价值数十万元的联合栽种机正在一望无边的水田里进行春耕。合作社带头人雷应国告诉记者,土地集中流转后,可以连片耕作,有利于机械作业,节省生产成本。比如机防就比人工防治虫害节约成本三分之一,原来种植500亩水稻需要几十个劳动力,现在有5个工作人员就可以完成。现在的1万多亩冷浆田都改造成了高产田,去年的纯利达110万元。
2千余亩水田获近百万流转收入
截至目前,该市已成功流转出土地41万亩,包括水田21万亩,山地20万亩。其中水田规模以上(50亩)流转有10万亩,零星自发流转面积11万亩。该市也获得粮食十连丰突出效益,成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该市农业局长宋慧龙告诉记者,在土地流转中有个重要前提,事先需要征得村民大会同意,也不改变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集中流转最典型的是荣塘镇北湖村,全村共有耕地2769亩,目前流转面积达2400亩,按市场行情,如今全村年可获得近百万元的土地流转收益。
土地从不种田的留守农户手中流转出去,他们是否能得到不操心又得利的好处?记者通过对该市多个乡镇农户的探访,得到的回答都是“流转后更划算”的肯定。
北湖村吕家组村民吕正根告诉记者,他将自家的1.44亩水田以每亩每年350元的价格委托村民小组流转出去,一年就可获得500多元现金。还可到公司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这样算下来,他家田流转出去后的收入一年少则1000~2000元,多则达到近5000元。于是,他由衷地称,自己的土地虽然由人家去做“主”了,但流转出去的收益比“撂荒”或自己种强多了。
■信息日报记者陈国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