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彪:别让“以爱之名”任性消费公众爱心
如果你为一名叫吴帆的厦门男孩找寻他10年前的初恋陈盼的故事感动不已的话,那你就上当了,故事是假的!3月14日,一则“以爱之名”的寻人消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疯传,说的是一名叫“吴帆”的双十学生,10年前因为早恋而被父母强行送出国,10年来,他拒绝了所有的姑娘,只因为女孩当初告诉他“我等你回来,永远”。今年5月20日,他准备回来寻找他的初恋陈盼。(3月15日《厦门日报》)
据报道,这一感人至深的“寻找初恋女友”的帖子,又是一个“全国体”谣言——记者发现,最近在全国各地“以爱之名”寻找10年前“那个女孩”的帖子层出不穷,有日照版、临沂版、烟台版、聊城版、太原版、潮汕版、太仓版等等,帖子内容一模一样,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不一样。为什么会有人编这样的故事骗人?有分析称,这种谣言与普通的骗局略有不同,并非为了骗取钱财,有可能是一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人们关注、提高阅读量而编造出来的。
这则“以爱之名”的帖子之所以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阅读与转发,无疑是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处。特别是“最能触动在现实中过惯了平凡生活、又面临生活压力的人们的心,他们对爱情的憧憬都在这个故事中得到虚拟的实现”。但是,当公众知晓这样的“故事”纯属虚构时,又不能不让人心生寒意。因为它任性亵渎了公众的善良,透支消费了公众的爱心。
近年来,一些打着求助名义“劫持”公众爱心的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可谓层出不穷。人们向往美好,期待“最美”常在。然而,在一次次被虚构的“故事”忽悠后,不少网友表示“很累,感觉不会再信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给社会诚信、公众爱心带来很大伤害。
笔者认为,要减少这种“以爱之名”任性消费公众爱心的事件,一方面期望有关部门健全有关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严把信息入口关,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制造者,切实让每个网友在吐槽时能坚守道德底线;一方面对于公众来说,我们要学会辨析,注意甄别,对网络信息不轻信、不跟风、不乱传,更不要以讹传讹,这样,诸如“以爱之名”的无良行为也就无“路”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