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贫困的帽子”阻挡前进的脚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 一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10月29日央广网)
目前我国仍有不少贫困地区、贫穷县、贫困村的存在,要在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需要各级政府群策群力、奋发作为、协同发展,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到“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
摆脱“贫困帽子”束缚。在当今时代,坐等上级救济已经不能彻底改变落后面貌了,因为只想方设法争取贫困名额,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困难,但是只会让一些干部“越来越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懒得动腿,这就决不能激发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只有积极主动谋发展、想对策、找出路,才能真正将贫困的帽子摘掉。
巧妙利用“名人效应”。近几年真人秀栏目在荧幕上绝不少见,很多艺人、明星下到基层甚至是相当贫困的地区、山区体验生活,观众对于这种明星秀或者炒作褒贬不一。从宣传的角度来说,如果通过这样一个公众的平台、借助名人效应得以呈现一个地方村民群众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笑对艰苦生活的态度;得以宣传一个地方的特色或者特产,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时,对于一个亟待脱贫的地区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近些年,国家实行的招录“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的政策,尤其是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已经显现出了它的积极作用。让这些高素质人才扎根基层,通过自身的能力,为所在地的不管是教育、技术、经济还是创新发展都有了显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