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问题意识”成为问题
●邱修梁
常听人感慨,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问题时代”:翻开报纸,不是蚁族群居的哀怨,就是北漂蜗居的烦恼;打开网络,新闻间充斥“骂”气,评论里“喷”声四起。拿起放下间,疑虑没有解决,轻松未能增加,反倒徒增几分对社会的失望、对未来的迷茫。细究起来,肩负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使命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有很大责任,其问题意识跑偏过头是重要因素。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改革的原动力。任何时候任何人,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航标。然而,过犹不及。媒体人眼里看不到问题,笔下发不出声音,不行;“唯以问题识天下”“只让问题遮望眼”,更不行。群众觉得媒体“不可信”,骂一些记者“无良”,大都是因为某些媒体和记者患上或染了“问题三症”——问题焦虑症,没有问题也要“挖”出问题,将“问题”裹挟成极端情绪,固化为狭隘认识,演变为偏执思想;问题悲观症,害怕“问题”,对解决问题没有办法更没有信心,最终被“问题”驱逐了自信心、抵消了正能量、吞噬了幸福感;问题强迫症,小问题夸成大问题,某个方面问题当作全局性问题,有的还传播、制造“问题”。“问题意识”矫枉过正或者恣意妄为,本身也就成了问题。
媒体人捕捉问题的触觉灵敏,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不过,如果能多点“过程意识”,会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识。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消化问题同样需要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固然要有,但也不能期望万年之事朝夕解决;将现实问题拖成历史问题诚不可取,毕其功于一役也绝不现实。幻想有“一招即灵”的万能良药,能立竿见影搞定所有“中国式问题”,是天真幼稚;衷情于不切实际的空头支票,能甩手即了所有“成长中的烦恼”,是轻浮狂躁。知易行难,在当前中国,尤其如此。面对各种问题,多与国情对接,常跟现实对表,留足过程空间,方能在日拱一卒中逼近问题的最终解决。有问题意识,是认识能力提升的表现;能畅所欲言,更是社会进步国家自信的表现。因而,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视,不解决;光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得有“建设心态”。这种心态,乃是发现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的担当,既要善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更要开出解决问题的好药方、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有了这种“建设心态”,媒体人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在各种诱惑面前下,腿子就不会发软,才不致丢了理性、碎了节操;在网络裹挟中,方向才不会迷失,更不会热衷“唱衰”、习惯“扒粪”、片面“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