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东良:制定“最严校规”不如完善毕业制度

18.11.2013  10:40

  近来,大一新生抱怨“校规太严”的呼声不断,各地争曝“最严校规”已成网络一大盛景。学校如何更科学地实施管理,成为一道急需探讨的课题。(11月17日,《工人日报》)

  为了让大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和养成良好习惯,一些学校出台了“最严校规”,这无疑是对大学生有好处的,但执行起来或许有些“痛苦”,于是引起了不满和“吐槽”。依笔者看,与其制订“最严校规”,不如制订“最严毕业制度”,变现在大学的“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

  我们现在的大学,进入校门的规矩可谓“严格”,考试成绩要达到入学的分数线才行。学生在高考中有出色表现、得了高分才能走进自己心仪大学的校门。但进了校门之后,大学的毕业证就“指日可待”,只要不出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

  看看大学生们的吐槽吧:“早点名跑操,晚集体自习,风雨无阻,强制执行,这是大学,还是中学?”“电风扇电热宝电褥子统统不能用,夏热秋凉,日子怎么过?”“寝室23点就熄灯,太不人性化,对于我们夜猫子来说,晚上才刚刚开始……”看看这些校规,真的算是“”吗?学生在校要学知识,要保证身体健康,早操和晚自习风雨无阻本无可厚非;要保证学生寝室的安全,学校规定电器不能在寝室用、晚23点熄灯也很有必要。与在高中生活相比,这样的规定一点不算“”。

  “要我学”才是问题的“病根”。在大学校园,很多大学生不再把大量的时间用到了学习上,学习的努力程度比之高中阶段,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是家常便饭,学习成绩混个及格是“最高目标”。在作息时间上,更是自由散慢,拖拖拉拉。在此情况下,学校不得不出台“最严校规”来对学生进行约束。试问,即使“最严校规”,放在高中校园,根本算不上“”,而是再普通不过,甚至是“宽松不余”。大学生比高中生年龄大,又经历过高中的“苦日子”,理应适应才对。之所以大喊“受不了”,乃是由高中的“我要学”,变为现在的“要我学”。

  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搞好大学生的平时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现在大学校门“宽出”为“严出”,制订严格的毕业规定,提高毕业的学习成绩标准和各种能力标准,让毕业证不再“唾手可得”。只有合格的同学才能毕业,让那些在大学校园“混日子”的学生根本不能毕业。这样学校的管理才能走上正轨,学生才能自觉刻苦学习,认真锻炼身体,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长自己的各项本领。有了严格的毕业标准,学校的一些正常的管理,学生才能不视其为“”。大学生们肯自觉吃“”,学校管理这盘“”才能“下活”,甚至学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管理”,而是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