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网格化 管理制度化 治理系统化 青原大力推动“河长制”落地

21.03.2016  10:59

 

最近,青原区富田镇镇长彭汾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兼任富水河富田段“河长”,每天忙完日常工作,都要挤时间去河边拣垃圾、管污水。“刚开始,河边到处都是污水垃圾,后来参与的人多了,慢慢地,河道变干净,水也清澈了。”彭汾说。如今,像彭汾这样负责河流水库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的兼职“河长”,该区已落实100多人,覆盖区乡村组四级。

青原境内水系发达,有大小河流30条、水库54座,河流、水库众多,曾是该区最大的资源优势。由于“多龙治水”,河道乱采乱挖严重,部分河流水质下降,优势成为劣势。今年来,该区按照“责任网格化、管理制度化、治理系统化”要求,创新河库保护管理体制,大力实施“河长制”工作,进一步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推动河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责任网格化。该区大力构建区、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安排区委书记担任“总河长”,区长担任“副总河长”,相关区领导担任主要河库的“河长”,建立区网格。在区网格里,该区又按乡镇范围区划八个网格,每个网格里安排一名区委常委担任“区河长”,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河长”。再往下去,设置村、组网格,落实村“河长”,及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一人一格,大格套着小格,层层传递责任,实现监管无缝隙。与此同时,该区将“河长制”工作列入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落地。

管理制度化。该区积极开展河库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对河库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质实行动态监测,小型水库水质每半年检测一次,建立水安全预警机制和水质恶化倒查、污染来源追溯机制;开展“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建设,将日常巡查、举报投诉、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问题办理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按照“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协调执法”模式,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法打击破坏水环境违法行为。

治理系统化。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该区高度重视,行动上先行一步。建成城区、园区两大污水处理厂,实施水库水质污染专项整治,推广“氧化塘+人工湿地”模式,对城乡生活污水进行“生态疗法”,全区64%水质达标;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镇村建设,整治水库44座,清理河道杂物、淤泥、垃圾等138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公顷,赣江、富水河等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水以上,成功将青原禅溪打造成省级水利风景,螺滩水库晋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据介绍,通过5年努力,到2020年,该区河库水域面积保有率达3.76%,赣江、孤江、富水的自然岸线保有率达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1%,地表水达标率在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