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 全南企业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

11.07.2014  20:22

    曾经的针织机维修工人陈文军,如今是全南县最大的电脑针织机企业法人。讲起“创新”“转型”,这名18岁就开始当维修工人的企业负责人滔滔不绝,看上去完全不逊于专业人士。

    陈文军的润辉公司近年来实现了转型升级。类似的故事在全南时有发生,他们正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引领着“全南制造”向“全南智造”蜕变。

    手工到智能的升级换代

    放下螺丝刀,画起设计图。从修针织机到自己组装针织机,再到自主研发电脑针织机。对于陈文军来说,这是必然选择。在自己的老本行里,陈文军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近日,记者采访陈文军时,他刚从江浙一带考察回来。“我们马上要对现有的机器进行升级,让机器同时具有生产衣服、裤子和鞋面的功能,还要增加图案设计功能,实现个性化设计的业务。”陈文军透露,润辉公司将进入智能数控时代。

    在过去的20年里,陈文军和他的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纺织机械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研发的全自动电脑针织机的产值是5年前的20倍。

    在江浙考察期间,他一刻也没闲着,马不停蹄地了解最先进的电脑针织机相关技术指标。他很清楚,企业不走在别人前面就会落伍,发展初期可能赚钱容易,但企业做大以后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追逐技术红利,就要创新。陈文军坚信这样的信念并不断付诸行动,润辉公司生产的针织机深受市场欢迎,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最近,他接待了3批东莞来的纺织企业客户,要求增加对润辉公司的设备采购。

    贴牌到创牌的脱胎换骨

    近期,为备战来自美国的大批订单,全南县兆丰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兆周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产业,朱兆周和他的针织企业曾因面临工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制约,一度陷入困境。

    兆丰公司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贴牌生产的产业链条最低端。利润大头都让国外经销商、进口商,特别是零售商拿去了。一件产自兆丰的羊毛衫在欧美市场上售价高达200美元,而朱兆周和他的工人们所得仅为20美元,除去成本利润微薄。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兆丰公司在“寒潮”中苦撑。因为市场萎靡,兆丰公司开始苦练“内功”,招聘一大批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历的技术人员,组成公司年薪最高的“第一方阵”,在这些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兆丰公司推出了“艾伊琳”“卡赛琪”两个自主品牌和企业独立开发、设计的2000多个款式品种。

    兆丰公司终于迎来寒冬过后的市场井喷。如今,自主品牌、新颖设计和高档品质三件法宝帮助兆丰公司打开了要求苛刻的欧美市场,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在朱兆周的带动下,已经有38家龙源坝针织企业陆续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并建立辐射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营销网点300多个,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初级到终端的逆势突围

    近日,记者在全南晶环科技有限公司展览厅内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稀土陶瓷刀、稀土茶具、稀土手表已成为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公司副总钟月明告诉记者,这些产品通过了具有国际权威和公信力的谱尼测试,产品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

    全南县包括稀土在内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以前,该县大大小小的矿产企业共有20多家,由于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008年,全南县采取关停并转、资产重组等形式,把这20多家小企业整合成了5家龙头企业。也正是在这一年,全南县矿产企业开始出现质的飞跃,与全南经济一样突飞猛进。

    如何打好稀土资源这张牌,全南县工信局副局长钟晓源说:“守着稀土资源,既要保护好,更要利用好。我们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把先进技术整体移栽过来,让它尽快跟当地的稀土资源和产业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该县还对包括稀土在内的企业研发进行大力扶持,对包钢晶环年处理5万吨铸造废渣资源化利用、新资源稀土分离冶炼清洁生产、超颖科技长寿命低压启动微型电机等20多个重大技改项目投入超5亿元。

    “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非常高,已经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我们每年收到很多项目申请。”全南县科技局局长钟晖说。数据显示,全南专利申请量从2008年的15件上升到2013年的84件,专利授权从2008年的10件上升到2013年的93件。(来源:赣南日报 钟慧燕 特约记者谌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