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的陈毅:病榻之上不忘吃面条给毛泽东祝寿

30.11.2015  18:00

原标题:临终前的陈毅:病榻之上不忘吃面条给毛泽东祝寿

  珊珊搀扶父亲半坐起来,用筷子一根一根地喂着。她看见父亲的食欲并不好,吞咽困难,但终究还是吞下了好几根面条,心里比蜜还甜。这天医生查房时,陈毅眼里放着光,吃力地说:“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我早上吃了面条。我要争取年底下床走一走!

  本文摘自《陈毅的非常之路》,罗英才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1年12月3日,日坛医院按预定计划,给陈毅做了胃肠短路吻合手术。

  手术是成功的。

  麻药的效力过去以后,陈毅的自我感觉良好,胃部的饱胀不适感也已消除。

  一天后,陈毅高兴地告诉查房医生:“早起放了一个屁!

  这个喜讯使大家高兴万分,这说明经过短路手术以后,胃肠吻合很好,上下完全通气了。

  一两天来,陈毅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直都为这事悬着一颗心:他毕竟是七十岁的老人了,这不是一个小手术,万一发生粘连或梗阻什么的,可不得了。

  现在上下通了气,完全放心了。

  但是,日坛医院吴恒兴院长和给陈毅做手术的主刀医生们,内心却异常沉重。

  他们在手术过程中发现,陈毅内脏的癌细胞已有广泛转移,胃肠吻合手术只能救一时之急,与阻止癌细胞转移毫不相干。

  这时,他们为回天乏术和不能阻止癌细胞的无情扩散而深感苦恼,所能做的充其量就是尽量延长陈毅的生命和减轻他的痛苦。

  胃肠吻合手术以后,为了防止伤口感染不能很快进食,得靠输液来维持生命。

  这样,陈毅能用来输液的血管几乎扎遍了,鼻孔、胆囊、胃里都插了管子,一插就是连续十六七个小时,连起坐翻身都十分困难。

  如此日复一日,给陈毅带来的无穷痛苦是难以想像的。

  但陈毅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这一切,从不叫苦。

  几天下来,陈毅的精神好了些,虽然还继续插那些管子,有时能直接从嘴里充补些流质,话比以前为多。

  一天,杜秘书带着书报来到病房,陈毅从病床上抬起头远远地打招呼:“哦,老杜,怎么这么晚还来?还是歇着吧,不用劳神老往这里跑了!

  “陈总,快别动!

  杜秘书赶快扶陈毅躺好,准备把带来的书报给他看。

  陈毅一时高兴,照旧活动着头部和上身说:“老杜,你看!我现在赴宴已经实现管道化了!我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长的宴会。

  今天这桌宴席已经吃了十六个小时了!”

  杜秘书看到,陈毅说话又恢复了平日的幽默感。

  但他了解陈毅的真实病情,不禁鼻子阵阵发酸。

  却又尽量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几天后,陈毅终于可以自己进食了,那些给他带来很大痛苦的管子撤去了。

  但是情况并不乐观。

  这不光因为他吃的东西太少,赶不上需要和消耗,还因为癌细胞已严重扩散,他的头上、身上和四肢的表皮下开始鼓起一个个小包。

  这又使张茜和陈毅身边工作人员的心揪了起来。

  吴恒兴院长见识过不少这样的病人,知道这样的肿块不但出现在可以看得见的表皮,同样还出现在看不见的内脏,通常伴有难忍的疼痛,给病人造成难以想像的痛苦和折磨。

  他知道,陈毅有时脸色难看,牙关紧咬,额上冷汗津津,一定是在忍受巨大的疼痛,只是不哼出声来而已。

  作为一个医生,不能为病人分忧,使病人尽快解除痛苦,比用刀子挖他心头的肉还难受。

  他强忍着泪水说:“陈总,您就哼哼吧!哼出来或许就好受些!

 


  陈毅做了一个笑脸,摇摇头。

  吴恒兴看到病床边的小半导体收音机,似乎受到某种启发,关切地说:“陈总,您老躺着一定很闷气,要不要听听音乐?我家有电唱机,也有唱片!

  陈毅脸上有了喜色:“不知有没有贝多芬的唱片,很想听《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