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继后承祭稼轩

10.06.2015  18:13

  □杨必正

  又是一年清明节,和过去一样,在通往铅山县永平镇阳原山的路上,祭奠故人的人群中有一支20多人组成,抬着花篮,手握鲜花,有男有女,老少同行的队伍。他们默默行进在梨花满山白,青草遍地荣的阳原山。这是铅山当地文学爱好者、辛词的崇拜后代每年一次的祭拜活动。

  到了辛弃疾墓地,大家即动手清扫,擦洗栏杆,清除杂草,献上鲜花,鞠躬行礼。苏卫东老师手执用千年寿纸——连史纸抄写的《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和《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两首辛祠的长卷,仪态庄重,摇头晃脑,张扬有致、情声并茂地高声吟诵着辛词。

  金戈铁马民族魂,豪情词风世代传。

  “遗音流响,千古鸣响”“公以词名天下”。这是谢枋得在辛公故去后60年,专程来铅山阳原山拜谒辛墓,秉烛夜作《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中的吊辞。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没凌云气?遐方异域,当年滴尽,英雄清泪,星斗撑肠,云烟盈纸,纵横游戏,漫人问留得。阳春白雪,千载下,无人继。不见戟门华第,见萧肃竹枯松悴。问谁料理,带湖烟景,瓢泉风味。万里中原,不勘回首人生如寄,且临风高唱,清遥旧曲,为先生醉。”这是著名元代词人张埜在辛弃疾辞世120年后,跋山涉水不谓辛劳来铅山祭拜英雄之墓,吊唁词人亡魂时,写下的《水龙吟—酹辛弃疾墓》一文,高度评价和赞赏了辛公的生平业绩。

  “铅山一垄,埋骨是英雄,辛老子,生乱世,奋从戎,扫顽凶。壮岁旌旗拥,称骁勇,戈矛纵,携万众,南归宋,立奇功,武略文韬,九议加十论,朝野推崇。嗟时乖命蹇,浅水困长龙,夙志成空,勉学农。弃腰间箭,匣中剑,操巨笔,作祠宗。境宏阔,情豪放,继苏公,大东江。时代风云史,光闪耀,在篇中。遗泽厚,吟坛盛,稼轩风。千载流长源远,瓢泉水,今尚淙淙。奉心香一瓣,酹酒想真容。祭拜翁。”这是中国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教授刘扬忠先生1997年9月来铅参加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活动的悼词。同样也高度评价了辛公的一生。

  1990年5月上饶市铅山县召开辛弃疾诞生8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当地政府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老专家、老学者准备了多乘竹制抬轿,但是他们都坚持要走路到辛公墓地,诚心诚意拜谒辛公。年届80高龄的当代辛弃疾研究权威专家邓广铭先生也在大家的搀扶下,冒雨行走在泥泞的土路上,坚持爬上了高高的辛墓拜祭辛公。加拿大华裔学者叶嘉莹先生在辛公墓前声情并茂、泪流满面的吟诵了几首辛词,让拜谒者十分感慨。

  青山有幸埋忠骨,阳原无字万人仰。

  辛弃疾墓是在1956年全国第一次历史文物普查时,被铅山县文化馆原馆长滕振坤所发现,随即逐级上报。辛墓坐落在铅山县永平镇彭家湾卢家村的阳原山。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立新碑,发现时字迹斑驳陆离模糊不清,碑文上行是“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中间是“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据考证,此碑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1959年辛弃疾墓即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并在辛墓前立下了“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石雕文告标志牌。1971年和1981年省文化部门先后两次拨款修整。墓室系麻条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内外两圈,围以石坟柜。前有石砌台阶19级,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地51.5平方米。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雕刻在两根石柱上,立在辛墓两侧。

  墓地周围环境十分优美:松柏常青梨花白,山垅梯田水长流。史载,通往墓地过去有“神道牌坊”和“墓傍僧舍”建筑,但早年已经损毁消失。在墓前的地坪或小路边草丛中尚可捡到当年的残砖破瓦、石雕碎片。2001年,省文化厅第三次拨款维修,铅山县永平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辛墓的安全保护措施,确保辛墓能满足广大群众对辛弃疾的崇拜祭奠之情。

  阳原山,是缅怀、祭奠辛弃疾先生的圣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辛词研究与崇敬者不远千里前来祭祀,甚至有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外国学者前来瞻仰。他们和辛公进行一番心与情的交流。即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失去理智的人们沉浸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仍然有人没有忘记安葬在铅山土地上的辛弃疾。那年清明节的前一天,正在县博物馆上班的小杨,接待了来自北京《歌曲》杂志社一位女编辑。这位编辑约40多岁,一头齐耳短发,显得精神干练。她要去辛弃疾墓地祭奠辛公。按照领导的安排,小杨陪同这位女编辑到阳原山祭拜辛弃疾。她一到墓地,双手便不停地拔除齐人高的杂草和小树,手抹墓碑,口中念念有词的朗诵着辛词,让小杨十分感动。说着说着,她忽然禁不住地哭了起来,而且哭泣声越来越大,越来越伤心,让站在一旁的小杨不知所措。她在辛墓足足呆了一个多小时。

  朝晖带湖畔,清流瓢泉水,夕阴期思渡,翠绿阳原山。上饶、铅山的山山水水都充盈着辛公的浩然正气和聪慧才华。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已多次来铅山拍摄关于辛弃疾的电视剧、专题片,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海内外众多辛词爱好者纷纷来铅山参观拜祭辛弃疾生活与安息的期思渡、瓢泉、鹅湖书院、阳原山等地方。

  铅山是一方钟灵毓婷的土地。辛弃疾,是中国历史文化上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可以说:

  辛弃疾选择了在铅山安息,是铅山之幸。铅山成全了辛弃疾的词圣,是辛弃疾之幸!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