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老人中办起“瓷葫芦”馆 市民可免费入馆参观

30.12.2013  18:45

  家住高资街道石马社区石马北路的张伯平近日在家忙活了起来,由他申请创办的“镇江市丹徒区瓷葫芦馆”日前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审查、验收,办齐了各种手续,领取了证照,择日便可接待各界收藏人士一同交流、品鉴,市民也可免费入馆参观。

  张伯平的这间“瓷葫芦”馆是由自家住房改造而成的,目前共展出大小不等、造型各异的瓷葫芦1000余只。昨天上午,记者在张伯平家中看到,他收藏的葫芦瓶摆满了楼上楼下几间房屋的数十个博古架和铁制货架,仅从釉色上看,就有青花、祭红釉、郎红釉、黄釉、祭蓝以及蓝釉、白釉等单色釉,还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浅绛、釉上彩、五彩描金等花色釉,囊括了全国各大窑系的产品,款式众多,器形亦变化多端。

  张伯平介绍,自己的收藏特意挑选了不同朝代、不同种类的“瓷葫芦瓶”,“之所以喜欢收藏葫芦,是因为葫芦谐音‘福禄’,且器形很像汉字‘吉’,而植物的葫芦又生机盎然,象征着兴旺发达。

  张伯平说,与葫芦结缘始于1984年,当时他在西津渡古玩地摊上花150元购买了一只落有“大明万历年制”底款的“双狮戏球”葫芦瓶,这也是他的第一件藏品,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候为了一只葫芦瓶,他要奔走于全国各地,“现在我的收藏里最大的一对1.1米高的青花瓷葫芦瓶,是一个江西人送过来的。

  张伯平今年66岁,早年在生产队担任会计,后到某企业任职,这二十多年来为了收藏他投入了近百万元资金,除了花去大量工资外,还将自家承包的10亩田经济作物的收入也投入到了里面,而他自己则烟酒不沾。

  目前,张伯平的这间瓷葫芦馆虽然对外开放,市民也可免费入馆参观,但其表示,考虑到安全问题,暂时还不能大面积开放,但有对收藏或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市民自己也会热情接待。

   ■知识链接

  瓷葫芦又称葫芦瓶,是一种陈列和观赏瓷器,因形似葫芦而得名,也有人说可用来装酒或装水。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就有陶制的葫芦瓶出土。因葫芦与“福禄”、“护禄”谐音,且器形像汉字“”字,故又名“大吉瓶”,达官贵人认为拥有它可以驱邪避讳,能给主人带来大吉大利和好运。民间认为,一根葫芦藤上结着若干个葫芦,有子孙繁衍旺盛之寓意。自唐代以来,瓷器、漆器、玉器、珐琅等不同质料的葫芦瓶纷纷出现,宋元时期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生产。

   ■编后记

   民间文化力量不容忽视

  近20年来,中国大大小小的特色鲜明的民间博物馆已经成为蔚为大观的力量,不论它是不是冠以“博物馆”的名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登记注册的3415个博物馆中,民间博物馆有456个,也就是说每十个博物馆中至少有一个是民间博物馆。加上各种未注册的私人博物馆及收藏室,全国民间博物馆的总数可达千家。民间博物馆,正在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式家具、瓷器、字画、藏书票、打火机、算盘、邮票、纪念币等等,都已经成为民间的新收藏热点,形成了不少博物馆。尽管受到资金、场地、保护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民间博物馆等生存总体还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状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公办博物馆的一个补充,民间博物馆同样承担着传承和推动中华文化的特殊职责。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民留下的大量文物,其中很多都散失在民间。有学者曾指出,当散落在民间的文物被集中和收藏起来的时候,就已经集纳下无数来自民间的文化信息和力量;而独特的馆藏往往又是一种文化的创造和再造,创造出新的文化价值。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自觉自发形成的民间博物馆给予必要的关注和保护。(通讯员 鞠永平 金陵晚报记者 曹德伟  吕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