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欲取亡妻存折26.71元 办遗产公证需200元

04.05.2014  18:50

家中亲属离世留下小额银行存折,想把存款取出却没那么简单。近日,本报962555热线接到多位市民反映,若要取出已故家人的存款,需办遗产公证等,流程十分复杂。

取26.71元也得公证

今年初,市民王先生发现亡妻留下的一张建设银行存折,开户行在滇池路某支行,内有26.71元余额。数额不大,王先生想将其取出后把账户注销。尽管熟知密码,在支取时还是遇到了麻烦。工作人员说,这本存折最后一次使用是在2009年,目前已“休眠”。而持卡人过世后,这笔钱就成了“遗产”。王先生若要将其取出,必须去公证处做遗产公证。

26.71元算哪门子遗产?”王先生很诧异,因办遗产公证手续非常复杂,且要付200元公证费。考虑到这样做很不划算,王先生提出能否特事特办,但银行却表示十分为难。王先生说,如果因麻烦不去取钱,这笔钱就成了“死账”,用户并不甘心。像这种小额存款,本不会出现争议,银行的规定未免有些“死板”。

一堆“死亡证明”难人

市民黄女士的父亲89岁时去世,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农业银行的存折,里面还有2000多元。黄女士欲将这笔钱取出,农行新场营业所的工作人员告知,必须办公证后才能取钱。黄女士来到浦东新区惠南镇上的公证处,却被告知,因她父亲的遗产继承人并不是唯一,需提供大量证明,其中还包括死者父母亲的死亡证明。

这让黄女士伤透了脑筋。“我祖父在我父亲3岁时就已过世,且当时他们还没有来上海,你让我上哪里去办这个死亡证明?”为了此事,黄女士来回奔波了2个多月,依然无法取出这笔2000多元存款。她觉得,银行和公证处在故意刁难用户,“存折内余额不多,但支取麻烦,如果其他人遇到和我一样的情况,放弃取款,那这笔钱将流向何方呢?

银行应为用户着想

75岁老人被担架抬进银行、中风老人被迫亲自到银行取款不幸猝死……去年,发生在外地颇受关注的两则“取款难”新闻,引发社会对银行服务缺少人性化的质疑。采访中,上海市银监局工作人员翁先生指出,银行严守制度和规定,保护储户利益,这种做法并无过错,但用户的困难也真实存在,通融的代价就是为风险担责,这让银行方面十分为难。

对此,市人大代表、市律协副会长厉明坦言,从业多年来,他在处理遗产时的确遇到不少类似尴尬问题。已故亲人的银行账户存款不多,但要取出却是难上加难。在繁琐的程序面前,不少家属只能放弃继承。

厉明认为,作为服务行业,银行应该多为用户想办法,而非生硬地将其拒绝。在国外,不少银行甚至在多年后会主动通知已故储户的家属,他们还有一笔钱尚未取出,建议他们前来办理。厉明建议,根据继承遗产的“成本核算”,在保证继承人有收益的前提下,对于5万元以下、不太可能存在争议的小额存款,可否由银行来主动承担风险,给类似的客户提供一条“绿色通道”,让取款流程再简化一些,别让这些存款成为死账。“因为一些小概率事件,而让百姓权益大面积受伤害,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本报记者 左妍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