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田水利制度与组织建设

14.01.2015  19:54

  ●熊长春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村水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新建县坚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国家“民办公助”政策,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但调研发现,水利建设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群力村、琚塘村大多数排灌水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建设而成,并且全部是土渠,极易造成淤塞。由于缺乏专人管理,大部分排灌水渠杂草丛生,农药瓶等农业生产垃圾随地可见,沟渠中水质污黑,散发出难闻的恶臭腥味,不仅严重影响了水流畅通,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几乎村村都存在在沟渠堤边乱挖乱踩土方的现象,再加上耕牛的践踏,造成排灌水渠淤积堵塞严重,甚至有的排灌沟渠和农田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

  从调访的农民普遍反映来看,排灌水渠问题严重,农户种地存在天干就旱,下雨就淹,粮食靠天收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收入。究其原因,除了资金投入不足、水管体制不全外,“平衡机制”破坏也是原因之一。基于农户对待农田水利的使用与维持运转的成本与收益核算,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考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年底结算一次“平衡帐”,过去平衡的杠杆靠的是出“两工”与“村提留”的收取。然而,受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政策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影响,一些主要依靠受益群众投工投劳完成的维修养护工作,特别是渠道清淤工作难以实施到位,这一机制不复存在。据村民反映,当前农村水利方面表现“人心改散了,性质改糊了,体制改乱了,设施改瘫了,水利改崩了”。最后的结果便是农户“各顾各”展开“自救”,每年因灌溉农田引发的纠纷和事故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作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田水利,应确定各方在排灌水渠建设、维护与使用中的责任、地位和权利,从而加强农田水利配套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建设。

  多方筹资,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建设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鼓励广大农民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召开村民大会,一事一议,动员农户各自解决“最后一公里”内的田间“三沟”的建设、清淤与维护工作,而不能让农户个体成为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看客”。

  科学管理,建立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科学管理是事物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政府主导、集体主位、农户主体”的“三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上,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机制,要明确规定谁受益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成立农村水利管理专门机构,如公路部门成立农村水务管理段,配备专门的大型清淤机械,定期巡检,定期清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集中组织清淤锄草工作。

  加大宣传,树立爱护保护水利设施的思想意识。对农民要集中加强水利知识方面的教育,要让每个农民都懂得爱护和保护水利设施的重要性,懂得水利会为老百姓带来长久福祉的重要意义,自觉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水利建设。 (作者系新建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