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16.03.2016  18:1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黄宏

  “天作幕,地当台。在河南宝丰,已有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每年都会吸引1000多名艺人前来表演,我们应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3月4日,全国政协文艺组小组讨论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小品表演艺术家黄宏针对非遗传承问题,接受了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的采访。

  黄宏向本报记者介绍,2016年2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曲艺送欢乐”活动中,他与同僚们一起到了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马街书会目前已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成为艺人表演和交流的平台。”黄宏介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街书会是一种民间曲艺盛会,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名曲艺艺人汇聚于此,他们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以曲会友。京韵大鼓、山东琴书、三弦书等40多种曲艺曲种和上千部传统及现代曲目都在这里集中展现。2006年,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几年,马街书会每年都有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2015年3月,马街书会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12支国家级非遗曲艺团队表演了12个精彩的节目,比如内蒙古二人台《王婆骂假》、陕北说书《小两口抬水》、四川扬琴《秋江》、扬州弹词《扬州月》等。2016年2月20日,马街书会又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展演”,来自全国各地的14个国家级非遗曲艺团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这些艺人不仅演技好,且表演内容也很接地气,作品内容大都是与人为善、讲孝道等。”黄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些艺人表演虽好,但每年只在马街书会进行演出,表演时间有限。

  对此,黄宏表示,虽然河南省宝丰县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了马街书会民间艺人补助专项资金,对前来参加马街书会的民间曲艺艺人进行补助,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国文化主管单位、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应扩大非遗作品的演出市场,比如在城市里有很多工地,可以组织艺人去工地为农民工演出,这既增加了艺人的收入,加强了非遗的传承,也丰富了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这些艺人大都在50岁以上,非遗‘起飞’之后,我们还应关注它的‘降落’,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采访临近结束时,黄宏表达了对非遗传承的期盼。(知识产权报 记者 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