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魅力——记永新精准扶贫新探索

05.07.2015  13:48

  江西日报记者 李 歆

  近日,走进永新县芦溪乡繁荣村亭子下移民安置点,记者感受到移民新村的崭新风貌:休闲广场宽敞大气、绿丛环绕,农家楼房整齐划一、舒适漂亮,水泥道路干净平坦、四通八达,村民们脸上幸福洋溢……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中,永新县不断自我加压,创新思路,探索“滴灌式”精准扶贫,将零钱加成整钱、科技加入产业、移民加上就业,为贫困户彻底拔去“穷根”。仅去年,该县贫困人口减少1.8万,减幅达22.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669元,增幅14.5%。

  扶贫资金“零化整

  三湾乡地处县域南隅、基础薄弱,前期扶贫资金集中使用于三湾村,“十二五”期间,其余4个贫困村也达到扶贫全覆盖。如今,石口村移出了“穷窝”,九陇村白茶鼓起了农民“腰包”,汗江村面貌焕然一新……

  变化的背后,扶贫资金的高效使用功不可没。该县一改“撒胡椒粉”式的旧模式,将“零钱”加成“整钱”,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连片扶贫,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巨大跨越。同时,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注重将财政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等整合起来,让贫困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点、移民村成为“农民上坡”建设点。去年,该县整合资金4500多万元,打造了才丰乡联合村、石桥镇白鹭村等一批村庄整治示范点。

  三年来,该县争取省“四个一”组合式帮扶资金9000多万元,省直单位定点帮扶资金1017万元,市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挂点帮扶资金5433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达两亿元,集中用于133个贫困村。“十二五”期间,该县先后在象形乡高田村、里田镇九西村、埠前镇埠前村等100多个贫困村实施了村庄整治,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朝的新农村。

  产业发展“抱成团

  近年来,该县立足蚕桑、蔬菜、井冈蜜柚、楠木等四个农业主导产业,转变产业扶贫方式,在扶贫中加入科技“成分”,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农民种桑养蚕向小蚕共育、工厂化养蚕方式转变,种植蔬菜向“公司+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转变……近两年,该县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成蔬菜产业发展的“发酵场”。山东寿光市蔬菜产业投资商入驻示范园后,高标准建设5座面积均达1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采用温湿度自动调控等技术,进行蔬菜种植、育苗等,并与农户签订协议,以“统一育供幼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保价收购”的方式帮扶农民发展生产,带领农民“零风险”发家致富。

  现在,烟阁乡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组建奋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入社贫困户40多户,发展西兰花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群众每亩可增收3000元以上。预计到2020年全县蚕桑、蔬菜、井冈蜜柚、楠木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万元。

  种田务工“两不误

  “农忙种田,农闲务工”,已经成为该县小屋岭移民新村村民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小屋岭移民新村毗邻工业园区,村里与劳动就业部门、园区企业建立了协作机制,与园区内企业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并成立了务工协会,建立就业档案,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转变富余劳力。如今,来自4个不同乡镇,区位偏远、家庭贫困的60户移民,在这里生活得有滋有味。50多岁的贺清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村子交通很不方便,只能靠种田赚点钱,现在种田务工两不误,每年可增收3万余元。

  小屋岭移民新村是该县探索“移民+就业”扶贫方式的成功范例。这些年,该县继续将移民搬迁与就业务工相结合,在工业园区旁选择移民进园示范点,配套500万元启动资金,全力推进移民进城进园。规划用地629亩,分三期实施,逐步引导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贫困群众搬迁进园,优先照顾移民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目前,第一期移民进园工程——小屋岭工业园区安置点已开工建设,规划用地141亩、建房500套,可安置移民500户、2000人,预计今年年底可全面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