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江西期待跑出加速度--党的十九大代表聚焦创新驱动
10月19日,我省党代表曹淑敏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就科技创新打造世界一流智慧城市踊跃发言。本报特派记者 梁振堂摄
10月19日,英国路透社记者采访我省党代表龙子平。本报特派记者 梁振堂摄
中国江西网特派记者 宋 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的表述,彰显了我国强烈的创新意识,也引发了党的十九大江西省代表团代表的热议。大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科技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要求更加紧迫。江西建设创新型省份,向创新要动力,让创新释放出引领发展的雄浑力量,既是大势所趋,更是必然选择。
做好战略选择和前瞻布局,实现弯道超车和创新引领
最近,鹰潭做的两件事都与建设智慧城市有关。
9月13日,省政府与科技部、工信部签署框架协议,决定共同在鹰潭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10月12日,鹰潭10万NB-IoT智能水表商用上线及阶段成果发布。后面这个让老百姓“科学用水、健康饮水”的全球首个万量级窄带物联网商用项目,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找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入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正致力于建设一座智慧新城的鹰潭,显然已先行一步。党的十九大代表、鹰潭市委书记曹淑敏表示,战略选择和前瞻布局深刻影响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事关江西未来发展。在大多数传统科技领域,欠发达的江西虽有后发优势,但难以全面赶超。如果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一些战略性创新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则有可能迅速实现弯道超车和创新引领。
曹淑敏是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科学家。近几年,走出实验室,来到实践的广阔天地,她对科技的发展进步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前的科学研究需要整合越来越多的资源、学科和人才,集中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交叉研究,而中国能从国家层面集中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和人才,参与到同一个大型科研项目当中。“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国家创新巨轮滚滚向前的一个重要法宝。”
党的十九大开幕的前一天,《江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正式发布。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新制造、新服务、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等新经济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曹淑敏认为,《江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纲要》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省份先进行列。相信随着战略性创新领域的不断突破,江西将催生众多新技术新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为全省经济发展开拓新空间。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创新提供丰沛的源头供给
创新驱动发展,改革驱动创新。江西建设创新型省份,一切阻碍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都应当改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我省科研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相关体制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欠缺和分散、研究经费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和科技评价制度及整体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对此,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子平表示,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高举“创新引领”大旗,出台“1+N”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对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这些举措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我省前所未有,有效推动了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加速运转。如出台《关于鼓励省属独立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试点办法》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以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改革为主线,采取了更为灵活的人事和收益分配措施,全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及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更加通畅;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方案,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加快特色型知识产权强省及科技入园工程建设,实施突出平台载体建设、注重重点领域创新突破的创新驱动“5511”工程。龙子平认为,“未来,这些举措将使江西的原创成果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正释放着创新动能。过去五年,江铜逐步完善创新体系,形成了以全员创新创效为主体,以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高端研发平台为支撑的双轮驱动体系,累计投入121.48亿元用于采选冶关键技术攻关及新型材料研究,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5项。龙子平充满信心地说,江铜正在推进的智能矿山项目、智能冶炼项目,以及由江铜牵头建设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项目,将进一步增强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动能。
培育造就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南昌铁路局第一个被江西省总工会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党的十九大代表、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向塘运用一车间机车司机郭学飞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一个技术型团队。团队骨干成员中有弱电专家、编程高手、专检工程师、模范班组长、技改能手、创效达人、大车教员、职工培训师等。自2013年6月成立以来,工作室坚持弘扬劳模先进精神,打造劳模先进品牌,不断攻克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已经拥有技术成果20项。
谈起培育和造就创新人才,郭学飞深有感触地说,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只有当创新不再只是科研院所的职责,而是成为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才能释放出巨大能量。
创新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聆听了报告后,我深受鼓舞。党和国家是很关心我们一线工人的,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弘扬工匠精神的决心。”党的十九大代表、景德镇红叶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监事、一厂彩绘车间贴花工段工段长邱赛珍在听完报告后激动地说。
在岗的三十载岁月里,邱赛珍把所有的激情洒在贴花上,成为行业里的“贴花工状元”。多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使她养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思考的工作习惯。“企业要做好,产品是关键;产品要做好,工人必须要有工匠精神。”邱赛珍认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工人将手中的“功夫”钻透、钻到极致,还要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进行创新。
能够参加此次盛会,邱赛珍认为这是对自己莫大的鞭策。她说:“创新江西期待跑出加速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自己做起,通过努力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在团队中倡导工匠文化,树立工匠精神,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