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骨历史:淅川下寨遗址西周熊骨研究

23.10.2014  11:20

    淅川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其中在西周晚期H380内出土了一具十分完整的熊骨。考古研究人员对该具动物骨架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收集,送回院内动物考古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河南淅川下寨遗址。

    淅川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北临丹江,东、南临滔河,地处丹江、滔河交汇处,与南面的滔河乡政府隔河相望,周围群山环抱,地处盆地之中,地势较为平坦。考古勘探和调查确认,遗址面积约60万平方米。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自2009年3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下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09年~2010年在遗址Ⅱ区共布10米×10米探方64个,完成发掘面积6400平方米。发掘情况表明,下寨遗址的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发现有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晚期、二里头时代早期、两周时期、汉、东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在西周晚期H380内出土了一具十分完整的熊骨。 H380内堆积:填土为黄灰土,土质较硬,内含有少量炭屑和红烧土粒。H380内出土遗物:出土有夹砂灰陶陶片,纹饰为细绳纹,较紧密,可辨器形有鬲,出土陶片仅有10片左右。根据出土情况推测H380为西周晚期的祭祀坑。

    考古研究人员对该具动物骨架进行了认真的清理和收集,送回院内动物考古实验室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人员对该熊的种属、年龄、性别、死亡季节和骨骼疾病等进行了鉴定和分析。

    1) 种属鉴定,根据牙齿形态、齿式、额骨顶部侧面弧度、下颌角形态判断该熊为黑熊。

    2) 性别,其矢状嵴明显,可能为雄性。

    3) 死亡年龄和死亡季节,采用牙齿年轮线来确定。对该熊的左下颌M1进行了牙齿切片,通过观察其牙骨质年轮生长线,推测该熊的死亡年龄为5岁,死亡季节为早春。

    4) 骨骼疾病分析,该熊左髋臼窝,后-背侧,关节表面有明显骨质赘疣,即发生了“关节炎”。左侧股骨最大长为314mm,右侧股骨最大长为343mm,左腿比右腿短29mm,即该熊为一头瘸腿的熊。左后腿 “”。仔细观察后发现其左侧股骨股干处有一定弯曲,为了判断其形成的原因,我们对该熊的左右侧股骨进行了X射线诊断。X光片发现在距股骨头135mm处发生过骨折,愈合后骨干弯曲,骨折处表面的骨痂已被完全吸收。说明骨折已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骨折可能发生在幼年。肱骨、桡骨、尺骨、掌骨、胫骨、腓骨、跖骨、跟骨和距骨等都发育正常,未见营养不良症状。

    5) 问题:一个“骨折”(瘸腿)的熊是怎样活下来的,而没有被自然淘汰?被饿死或其他动物吃掉。骨折愈合后又活了相当长的时间,瘸着腿,却未见明显的营养不良,最后被人掩埋在H380内。

    6) 研究人员对该问题展开了大胆的推测:即幼年时被捕获(可能是捕获时发生的骨折,或因为其骨折了才将其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幼年黑熊性情相对温顺);最后用于祭祀。

    该研究采用动物考古学的方法和手段,鉴定H380内出土的动物为黑熊、5岁、雄性、死亡季节为早春。是一个瘸腿的熊, X光诊断,发现该熊左侧股骨发生过骨折。研究人员推测该熊是在幼年时,被捕获。然后进行人工饲养。最后用于祭祀。(来源:新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