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7年建54个湿地公园 “城市之肾”助力市民休闲生活

09.01.2014  12:53

  “每天,我都会来湿地公园走一走,呼吸野外的新鲜空气。”1月8日,家住南昌市高新区的梅女士牵着儿子的手,漫步在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的栈道上。

  到城市附近的湿地公园转悠,听听鸟鸣,看看花草,已成为不少市民休闲的新选择。作为不可或缺的“城市之肾”,湿地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保护城市湿地,我省不少城市纷纷兴建湿地公园。

  记者了解到,我省湿地公园建设2006年起步,筹划和建设呈快速推进态势,截至目前已建设湿地公园54个,总面积12.48万公顷,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一个个湿地公园的出现,让“城市之肾”焕发出新活力。

艾溪湖森林湿地公园

  南昌高新区:生态多样性造“天然氧吧”

  1月8日,伴着冬日的寒风,记者来到了位于南昌市艾溪湖东岸的森林湿地公园。雨后的湿地公园仿佛城市里的一方净土,让人惊诧其自然之美。

  尽管天气寒冷,依然有不少市民在公园内散步。回想艾溪湖还未整治之前,梅女士摇头表示,“那时候这里就是居民的噩梦,湖水常年发出刺鼻的臭味,每天出来散步还要捂着鼻子。自从整治后就完全不同了,清澈的湖水,大片的树林,在这里散步,听听鸟叫,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艾溪湖截污工程开始实施,艾溪湖开始逐渐变清。湿地保护建设改善了艾溪湖的直观面貌,也盘活了整个生物链。目前,2600亩的面积栽种了8万余株乔木,4万余杆竹子,水杉、枇杷、银杏、桃树等160余个品种的树木,让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天然氧吧”,吸引了众多白鹭、野鸭和不知名的小鸟。

  新余市:“城市之肾”改变市民生活

  新余是我省最早探索建湿地公园的城市。始建于2006年底的孔目江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达1563.9公顷,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是由河流、湖泊、库塘、泉眼和水田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堪称我国南方乡村湿地组合的代表。“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护,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已经开始凸现。”新余市孔目江生态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公园净化了城市的空气,孔目江水清澈见底。孔目江湿地公园还成了新余市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都喜欢到孔目江湿地公园休闲游乐。

  当湿地公园得到保护和改变时,湿地公园也开始改变着城市,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鄱阳湖:湿地为江西赢得世界声誉

  每逢冬季,上百万只白鹤、天鹅、大雁等飞临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在草洲、滩涂栖息、养育后代。这背后,是我省对湿地保护的不遗余力。

  作为世界最重要湿地之一,鄱阳湖地跨南昌、九江、上饶、抚州4个设区市15个县(市、区)。数据显示,为保护湿地,鄱阳湖周边的群众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尽管江西是经济欠发达省份,但对鄱阳湖的生态补偿实践一直没有停歇过。

  去年,在央视“美丽中国湿地行20强”评选活动中,作为亚洲最大淡水湖、候鸟天堂的鄱阳湖令人信服地进入了前20名。鄱阳湖湿地成为江西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江西赢得了世界声誉。

  湿地大省:我省累计建设54个湿地公园

  记者从省林业厅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我省是重要的“湿地大省”,各类湿地面积达365.1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87%。为保护湿地资源,防止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我省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此外,从2006年起,我省累计建设湿地公园54个,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15个,省级湿地公园39个,总面积12.48万公顷,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

  为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规划与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我省先后出台了《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公园更好地服务城市,服务市民。记者了解到,在湿地生态保护上,从2010年国家进行湿地保护补助试点开始,4年来我省共争取到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项目16项,资金共计3535万元。截至2013年12月,我省有11个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已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总投资金额13397.74万元。

  记者手记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联合国环境署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我省各城市频建湿地公园,为丰富我省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形式、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树立了示范,对维护我省生态平衡,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记者体验部分湿地公园发现,城市中的湿地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场地,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

  湿地,是大自然对江西人的恩赐;良好的湿地状况,也是江西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令人庆幸的是,江西人没有辜负大自然,我们在受惠于湿地的同时,对它倍加珍惜。这也是今天在诸多地方因水质污染、生态破坏而敲响警钟之时,江西仍然保持处处绿水青山的重要原因。

  文/图 记者陈文秀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南都市报
编辑: 李成城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