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劳动教育岂能只是一纸空文?

06.08.2015  02:50

  根据教育部网站3日公布的一项文件,我国拟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根据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三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我国拟用3至5年时间,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贵州都市报》8月4日)

  人是劳动进化的生物,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自认为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从小接受过劳动教育,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生产劳动,品尝过劳动的苦涩与甘甜。即便没有任何教科书的年代里,劳动的观念也早已根植在潜意识里至今未变。而如今身为教育工作者却看到许多学生怠于劳动、不屑劳动,真是令人叹息,令人困惑。且不说国家早已印制了劳动教育的课本,规定了教学课时(估计大多课本被束之高阁,成为课表摆设),就每日一值都会有学生不愿或逃避劳动,而批评之后也只是变本加厉地把劳动处罚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

  教育部正式下文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在诸多方面对劳动教育做出了明文规定,然而这样的红头文件似乎只有与个人切身利益(如“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挂钩才能真正保障劳动教育得以开展,难道这样以文件形式才能强制实施下去吗?

  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文件规定的层面,因为从根本上说,它应是自觉自发性的,它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实际需求。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所以劳动教育应是培养劳动意识的教育,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应从小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启蒙阶段就应养成劳动的好习惯,形成爱劳动的好态度。也正如文件中所特别指出的: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当然这并非只是说教大话,而是一种自觉性培养的必要手段,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整个社会群策群力,推动“劳动教育体系”机制的形成,营造“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劳动的自觉习性,使劳动如人的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人今后生活的一种常态化的自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