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强:“北大办成哈佛第二”有多危险?
北大哲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叶朗在回应习近平的北大讲话时称:哈佛办得好,但那是为美国人而办的,北大是为中国人而办的,我们不能在办学上处处照抄美国名校。我想,北大如果办成哈佛第二,一定不是好事,而是很危险的。(5月6日中国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讲话中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笔者理解为,这是对北大的激励和鞭策,北大应向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学习,但又不能照抄照搬,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成就自己的第一。
作为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叶朗的回应多少有些未得要领,其“哈佛为美国人而办,北大为中国人而办”的观点,已显思想的狭隘;“北大如办成哈佛第二,一定不是好事,很危险”的说法,未知缘由何在。
如果说“哈佛是为美国人而办的”,那么,中国近代众多知名科学家、作家和学者,如竺可桢、林语堂、陈寅恪、梁实秋都曾就读于哈佛,叶朗教授对此事实是否该脸红一下?如果说“北大是为中国人办的”,那么,建议叶教授在北大的校园里走一走,数一数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有数据统计,2011年北大的在校外国留学生就达到了3100人。
叶朗称“办学上不能处处照抄美国名校”,这话没错,但如果非要把大学分为“中国人的”和“美国人的”,却是狭隘和偏执的,也有违北大“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北大建校已迄百年,“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哈佛大学在世界上享有顶尖的学术地位、声誉和影响力,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两所大学虽东西有别,但在治学理念、教育精神上却有共通之处。
北大秉承太学正统,遵行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北大校长许智宏曾说,“真正的‘大’学,是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而以“真理”为校训的哈佛,是“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真理的热爱、对学术的渴求。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这一点上两所大学并无不同。
鲁迅先生曾评价,“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而实现的途径,习总书记在北大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北大是中国内地高校无可争议的No.1,但在去年的《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只位列第45位,与蝉联榜首的哈佛差距并非一点点。要想成为习总书记说的“第一个北大”,就必须承认与哈佛差距的存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如果在未学之前,就要分个“美国人的”、“中国人的”,畏首畏尾害怕成为“哈佛第二”,才是不好的,有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