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包装饮用水不能只换包装不换价格

25.05.2015  13:54

  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19298-2014),日前开始实施。除了天然矿泉水有另行的国家标准外,以后市场上的包装水只分为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两类,蒸馏水、冰川水、离子水、小分子水、功能水等等各种概念水,统统都将退出市场。根据新国标规定,标签更改将给水企一个缓冲期,最迟期限是2016年1月1日。(钱江晚报5月24日)

  对于概念众多,乱象环生的包装水市场来说,新规定的出台有拨乱反正的意味。而饮用纯净水和其他饮用水这种非此即彼的分类看似简单,可对于消费者而言,却意义非常。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更加地简单,不选纯净水,那就选其他饮用水。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了保障,不用担心被各种各样的概念水忽悠了。

  包装饮用水指采用瓶、桶包装的饮用水,目前按食品管理。包装水的包装之变是必要的。因为标签的变化同时也是监管的加强。从过去的各种概念水,到如今的两类包装水,这种变化实际上意味着监管部门对概念水乱象的一种纠正。各种概念水的退出,对于包装水市场来说无疑是一种净化,同时也有助于包装水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包装水如果只是重新分类,换个标签,还是远远不够的。

  客观而言,包装水市场之所以出现富氧水、矿物质水、弱碱水等各种各样的概念,其根本目的是拉升包装水的价格,企业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相比于单纯的纯净水,那些所谓的矿泉水、冰山水往往会因为一个概念摇身一变,价格翻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了解概念水的真相,所以消费时就会花冤枉钱。很显然,这种夸大宣传的行为有悖于市场公平交易的法则。

  国家标准的意义在于有一个统一的参照。包装饮用水新国标的出台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包装水而言,更需要规范的是价格。也就是说,一瓶水到底应该卖多少钱?这个问题不能是一笔糊涂账。现实情况是,概念水往往以高价呈现于市场,这种高价的依据是不是充分,物价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这个问题也许比换包装水的标签更令人关注。可以这么说,如果只是换标签,不换价格,那我们这种饮用水和其他饮用水的分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从五花八门的概念水变成其他饮用水,也许只需要换一个标签就可以了。问题在于炒作矿物质水、富氧水等概念的企业还在,概念水的利润空间还在,所以对于新国标,我们鼓掌欢迎的同时,更希望概念水的价格能够降下来。如果一瓶水加点矿物质就成了矿泉水,这种把戏依然还在,那概念水同样会以另外一种身份重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