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务员:租房花了工资一半 纠结要不要回老家

20.03.2014  13:30


(资料图)

  2014年3月10日,张倩(化名)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帖子:“隔壁‘大哥’因工作调动要离开北京了。走得匆忙,‘大哥’还被某黑心中介克扣了4个月的房租。刚回家一看,隔壁已经换人了。中介迅速找到了两位新室友,又得重新适应一遍了。可能生活就是这样吧,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因为年龄最大,在这间合租屋内,刚刚搬走的住客被称为“大哥”。

   合租房里的火药味

  2013年7月,张倩毕业于北京某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目前就职于北京一市属机关。

  和绝大多数在京打拼的青年人一样,她的居住环境并不理想。原本两室一厅的房子,客厅被打了隔断。南向主卧租给了一对夫妻,张倩选择了面积较小的北向次卧。“采光差点,但是比主卧便宜几百块钱。”这是主要理由。

  已经选择离开的“大哥”,原本住在客厅的角落。中介用自制的隔断围了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连同“大哥”,一起被圈在其中。

  来自五湖四海的合租者常常会产生各种摩擦:公用厨房和洗手间带来的不便、水电费均摊引发的口水战、“夜猫子”室友大半夜放音乐影响了睡眠……很多时候,张倩都对这几位合租者充满无奈。不久前,她刚刚同“大哥”爆发了一场无言的战争。

  这次局部冲突的导火索是采暖问题。这套不足80平方米的两居室并非集体供暖。在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北京,自供暖带来很现实的问题:费用较高,而且要租户个人承担。

  “粗算下来,如果从早到晚一直开暖气,每人每月要多掏1000多块钱。要是晚上回来开,也得多掏400多块钱。”张倩算过这笔账,“开着,的确费钱;不开,冷得要死。”

  作为一个月收入3000元出头的机关新人,她很心疼这笔开支。不过,室友似乎比她更心疼。于是,一向抠门儿的“大哥”与怕冷的江南姑娘间开始了明争暗斗。

  一个周日上午,张倩在自己的小屋里贴着暖气包取暖。10分钟后,暖气变得温热;半小时后,微凉;1个小时后,张倩觉得“我比暖气还热”。“开关又被大哥关了。”查看时,她发现阀门处于关闭状态,便又打开了暖气。

  午饭过后,寒意再次袭来。张倩再打开。于是,整个下午,你开,我关;你关,我再开。“不记得重复了多少次。”她回忆道。

  晚饭时分,俩人同时出现在了厨房。张倩明显感觉到了“尴尬的气氛”。因为赌气,她故意将水龙头开到最大,目的是“让抠门儿‘大哥’心疼得牙痒痒”。“大哥”也不示弱,把菜叶子摔在地上,让有洁癖的张倩很不自在。

  “一个好好的周末就这么搅和了。”她说,“这样的矛盾几乎隔几天就会出现。可能在他们眼里,还觉得我是个‘刺儿头’呢。搬家计划酝酿了无数次,但最终泡汤。我和父母商量过,他们说的有道理,再怎么换室友,都会有摩擦,何必瞎折腾呢。”

  10月的一天,张倩在家洗澡,洗到一半燃气没了。后来她用冷水洗完,第二天便发烧了。“房子的水、电、燃气卡都在中介那儿,他们忘了充钱。”她说,“真是想吵架都不知道找谁。”

  更让她“上火”的是房屋的门锁。“有一次回家我拿错钥匙了,居然用办公室的钥匙打开了我的房门。我想和室友一起向中介反映问题,结果没人理我。还有就是窗帘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因为墙上没打洞,我的房间连窗帘杆都没有。后来我在墙上贴了一排挂钩,拉了根绳子,总算把窗帘挂起来了。”张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