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北京“史上最严”禁烟能否带好头

12.03.2015  15:42

  今年6月1日开始,北京将实施“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除了所有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室内区域及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外,部分室外场所也被列入禁烟范围,违反禁令的烟民,最高罚款200元。(3月11日央视网)

  又见“史上最严”,这样的话其实带有点故意夸大的成分。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最严”,只有“更严”。对于公共场所控烟的问题,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正确决定,然而控烟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稀”。

  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禁烟,违者罚款,这样的提法其实并不新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平时所说的吸烟罚款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行动上。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烟民,当然也就有了被二手烟侵扰的“被烟民”。控烟已是共识,然而罚款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却值得观望。我们过去也提到过违反禁令吸烟罚款,可究竟效果如何?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

  严格来说,罚款其实只是一种督促控烟,减少烟民的手段。这种手段之所以没有收到成效,关键问题在于究竟该由谁来罚款,罚款又该怎么支配和使用,这些问题没有厘清,从而使控烟变成了口号很响,落实起来就走了样。

  现实情况下,违反禁令吸烟罚款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是违规吸烟罚款的执法主体不明确。现在控烟的工作基本是由烟草部门主导,公共场所或者说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对于吸烟的问题,往往由于缺少相应的责权意识,选择了一种纵容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罚款能起到控烟的作用。如果换一种思路,如果将控烟的责任相应地分解到具体的单位,同时将罚款作为一种奖励控烟的手段,也许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客观而言,“史上最严”控烟条例要想落地生根,问题其实不是在于罚款多少,以及明确的禁烟场所范围有多大。关键在于让控烟规定能够有效落实,让相关部门和人员有参与的意识。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史上最严”的控烟条例恐怕也会沦为“花架子”。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北京“史上最严”控烟条例,令人充满期待。可能否开个好头,成为各地学习的样板,则要看“史上最严”的措施能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