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成果示范与创新性探索

12.03.2014  18:46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成果示范与创新性探索

——菌糠育苗 变废为宝

  孙晓红副研究员正在田间指导农户菌糠育苗

  菌糠育苗钵育西甜瓜苗

  3月5日,在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2000多平方米的日光温室里,记者看到,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等各式各样的绿色小苗,在阳光的照射下,长势旺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告诉说,这都是用菌糠辅以草炭、蛭石,用适当比例复合的基质培育的,效果非常好。

   菌糠来自于食用菌

  在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大棚里,孙晓红老师指给我们看那一棵棵码放整齐的菌棒说,生产食用菌的原料由棉籽壳、锯木屑、稻草、玉米芯、甘蔗渣及多种秸秆等副产品组成,从菌棒的两端冒出来的菌菇,四五茬过后,菌棒就会产生高含水量、富含有机质和真菌菌丝的菌糠废弃物。据介绍,一个1亩左右的菇棚,一个栽培周期可以产生5—10吨左右的废菌糠。

  据测算,2011年,全国能产生废菌糠近1600万吨,约为食用菌总产量的60%左右。这些废菌糠大部分被随地丢弃或燃烧,其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还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不仅影响出菇的质量与产量,还会给环境和健康造成危害。

  有一弊也有一利。菌糠能做成菌糠饲料,还能用作食用菌再生产配料,也能用作生物农药,生物有机肥和产沼气。

  2010年,北京市食用菌产量为16万吨,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京郊的10个区县,产生的菌糠达10万吨左右,主要采用堆肥和用作燃料等低附加值的处理方式,来自于农户的菌糠主要为香菇菌糠与平菇菌糠,农户的菌糠,除少部分用作燃料外,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后便随意丢弃。

  孙晓红告诉我们,菌糠中含有糖类、有机酸类、蛋白质、酶等可再利用的成分,合理利用这些废料,既提高了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又可增加对生物资源的多层次利用,提高生态效益,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的孙晓红副研究员作为岗位专家, 2011年承担了北京市农业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 项目——从事食用菌栽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

  3年来,这一技术在房山、大兴、顺义、密云和怀柔5个京郊区县开展了近100万株的菌糠穴盘育苗和育苗钵育苗技术示范,得到了有关专家和农户的一致认可。

  在北京市房山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开始时技术员小童对菌糠育苗持怀疑态度,仅用菌糠基质繁育了少量的储备苗。但后来储备苗被农户看好,他们发现不仅菌糠育苗的出苗率与草炭相当,而且菌糠基质育出的幼苗根系比草炭幼苗发达,侧根和须根也比草炭幼苗多,壮苗指数更是好于草炭幼苗。于是农户主动拿来自家的种子要求小童用菌糠基质为他们育苗。孙晓红告诉他们,菌糠基质在育苗前经充分的腐熟,基质含有一定数量的放线菌群,而放线菌是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自然,用菌糠育苗的抗病害性能也好。

  大兴区庞各庄的西瓜闻名全国,在庞庄镇李家巷,有位闻名当地的西瓜王叫李凤春,他因种西瓜而致富。尽管收成不错,但他仍感到种瓜上不了新台阶。曾经使用菌糠作为基质育苗出现烧苗现象,在自家基质配方里添加了1/6的菌糠,后来,在孙老师的现场指导下,他找到症结所在,他学会了正确的菌糠腐熟技术,已将1/6提高到了1/2。

  接着,我们又到瓜农刘国强的育苗大棚里,小刘有2万株育苗钵的西甜瓜育苗大棚,孙晓红请瓜农小刘给采几株西瓜苗带回去检测。

  齐刷刷的嫩绿的小苗长有四寸长,非常喜人。几个人左挑右选。小刘还有些不舍得。这一棵长大后就是十几元钱啊。孙老师开玩笑说,我多给你些钱。小刘说,你们无偿帮我们致富,别说几棵,就是再多我也情愿给。

  此时,孙老师的助手韩梅琳老师手举用菌糠基质培育的一棵小苗与传统基质产出的小苗对照,色泽比对照的要明亮鲜艳。根部显然多了浓密壮实的根须。孙晓红说,用菌糠复合基质育出的西甜瓜苗的根系发达,侧根多,根系活力强,这个好处就能有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而且移栽后缓苗快,抗逆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