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在京城与长城间崛起

01.09.2016  15:33
北京昌平:在京城与长城间崛起 - 上饶之窗
北京昌平:在京城与长城间崛起 - 上饶之窗
北京昌平:在京城与长城间崛起 - 上饶之窗
北京昌平:在京城与长城间崛起 - 上饶之窗
来源: www.srzc.com

  游客到北京,一定会到昌平。

驰名中外的十三陵,“天下第一关”居庸关,风光各异的八大自然风景区,硕果累累的采摘园,文明卫生的庭院式小旅馆,这个素以“京师之枕”著称的昌平,北京美丽的后花园,正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吸引世人的目光。

昌平正按照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完善区域发展思路,以契合自身区位特征和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聚焦科技创新、生态涵养、文化旅游、和谐宜居等核心功能,坚持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尖端核心技术和企业创新创业相互促进。同时,积极建设诸如“人人实验”平台等符合发展趋势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区委书记侯君舒告诉记者,昌平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还有创业豪情,不仅有区位优势,还有创新情怀。深度转型中的昌平区,已进入发展新阶段,正向着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昌平,在推进供侧机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奋发作为,勇于创新,在京城和长城间的开阔地崛起一座风姿绰约、风景迷人的科技城、创业城。

创新资源聚 央企青睐科技城

位于昌平区的未来科技城是中央为实施“千人计划”、建设创新型国家而确定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目前,神华集团、中国商飞、中国国电等首批入驻的15家中央企业在未来科技城“筑巢引凤”,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中国商飞下属的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北研中心”)打造的“梦幻工作室”,现在已是未来科技城的“招牌”创新创业基地,它的缘由是七个年轻人的小小梦想。

“梦幻工作室”成员正对飞机模型进行改进(摄影:人民网 赵越)

“你是骨灰级航天爱好者吗?你想造自己的飞机吗?快来加入我们吧。”2013年初,北研中心青年工程师张驰在单位内网发出“集贤令”,并迅速得到20多人的响应。经过筛选,最终这个青年自主创新团队留下了七名核心成员,其中有六人是年轻的“80后”。一个用于演示验证新一代支线飞机非常规布局方案气动特性的先进验证机项目——“灵雀”正式启动。

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和中心团委的协助下,“梦幻工作室”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2013年11月18日,“灵雀”以矫捷的身姿平稳而充满力量地飞上蓝天,并在通场飞行五圈后完成了降落。“灵雀”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梦幻工作室”的创新管理模式受到认可。

在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大型央企的入驻使得人才聚集优势显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科技手段被应用进来。据未来科技城管委会规划建设处副处长彭仲宇介绍,以水为例,未来科技城能够做到45毫米/小时以内的降水一滴不浪费。排水口就在绿化带下面的沟槽,降水通过生态沟系统流入蓄水井,全都留存下来。

园区内还随处可见下凹式绿地,其实也都是种了水生植物,天晴时是绿地,下雨时就成了一片小池塘,能汇集水,在未来科技城已经形成一个3.14平方公里的滨水公园。

“人文、科技、绿色。”彭仲宇说,未来科技城就是要摒弃过去的发展模式,运用低碳能源、节能建材、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园区。

学术空间广 归国学者硕果丰

  生命科学研究所全神贯注做实验的年轻科学家(摄影:人民网 陈一诺)

8月的北京,夜幕下,地处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实验室依然灯火通明,隆隆的仪器运转声清晰可闻。

这块由中组部、科技部等八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在国际科研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国际科学指导委员会所评价的那样,从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为重大原创成果的“产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养的海外青年科学家已近50位。其中,回国之初还名不见经传的邵峰、李文辉、罗敏敏、董梦秋等,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学术明星;正常流动到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清华、复旦等高校的张宏、朱冰、戚益军、柴继杰、高绍荣等,或担任所在所(院)的负责人,或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到今年6月,北生所累计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34篇,跻身国内外同类领域研究机构第一方阵。一个既无行政级别、又无事业编制的体制外研究所,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青年才俊、又如何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潜力?

“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有较大的科研自主权。”所长王晓东说,“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生所实行长期支持机制,实验室主任不必年年申请项目,每年有稳定的科研经费。至于做什么课题、怎样使用经费,都由实验室主任说了算。”

科学家有了更多自主权,带来的是潜心学术、追求一流的氛围。“北生所的科研人员每周至少工作6天,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周末和节假日自愿加班司空见惯。”学术副所长邵峰说,“在北生所很少有人想着‘升官发财’,大家一门心思琢磨的,是如何取得原始突破、为民族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同伴。”2012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习的陈婷最终选择了北生所,她说:“北生所能给科研人员广阔的学术空间,这一点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了我!”

昌平区委书记侯君舒表示,昌平是北京郊区中人才最密集的地方,各类大学的聚集度仅次于海淀,正是得益于人才聚集,昌平已经在能源科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形成良好集聚态势,呈现巨大发展潜力。

步行去上班 往日“睡城”今脱帽

杜小虎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已经有十多年,住在回龙观的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中关村上班。说起在中关村上班的经历,杜小虎就用了一个“累”字来形容:“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不仅是身体上累,心理上也累,当时真可以说是身心俱疲”。

后来,杜小虎召集了7个人一起创业,一直为办公地点的选址发愁,此时正好鼓励大众创业的腾讯众创空间落户回龙观。“当时真的很兴奋,觉得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会”。目前,杜小虎的创业公司已经入驻腾讯众创空间,“在自己家门口创业的这段时间,虽说也很辛苦,但是因为上下班方便、环境优雅、创业氛围良好,我心里很安宁,成就感也爆棚。”

回龙观腾讯众创空间外景(配图:昌平区委宣传部提供)

在回龙观腾讯众创空间走廊里,标语醒目的宣传海报挂在墙上,“受够了把宝贵的生命浪费在路上?来这里,步行去办公!”“受够了拥挤的13号线?来这里,步行去办公!”这些幽默的标语经常会博得参观者们会心一笑。

这座众创空间规模达5.5万平方米,论单体面积,在全国算得上最大。但让众多创业团队青睐的,不是它宽敞的空间,而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坐落在被数十个居住小区围绕的全国最大居住区回龙观。

“过去,回龙观被人们戏称为‘睡城’,因为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不在这儿,这儿只是个晚上睡觉的场所。”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苏贵光告诉人民网记者。白天,人们从这里涌向市区,到中关村、国贸、金融街等企业密集的地方上班;晚上,再从市区奔涌到回龙观。每天一早一晚,数十万人流如潮汐般涌动,给市政交通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要打破职住不平衡的现状,唯有给居民创造家门口就业的便利。去年,昌平区在回龙观启动双创社区建设,就是要整合当地的闲置空间资源,引入众创空间等新型业态,弥补回龙观地区产业配套不足的“短板”。

“实际上,回龙观地区确实有创业创新的土壤。”苏贵光介绍,据调查统计,回龙观地区约50万人口中,18岁到45岁的人占据了约70%,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人占到了65%以上。“年轻人多,从事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人多,有创业创新愿望和需求的人多,是这个地区人群的显著特色。”

对此苏贵光表示,昌平将进一步疏解回龙观、天通苑等重点地区的低端产业,同时为高素质人才创造创新创业的条件。将人口负担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这些区域发展成为具有活力与潜力的地区。

服务平台全 科技创新助力足

对于昌平科技园的北京利尔高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近两年可谓喜事连连。继2013年获得207万元的科技创新支持后,2014年公司又拿到了昌平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32万元。而之所以能够获得资金支持,取决于其“节能环保型连铸中间包用预制件产品产业化项目”。据了解,该项目产品技术含量高,完全能够满足低碳钢、超低碳钢、优质纯净钢等高附加值钢种的冶炼需求,且属于绿色耐火材料,具有优质、节能、功能、环保性能等特点。该项目产品两年在首钢迁安、首钢京唐、邯郸钢铁等钢厂累计销售92491吨。

科技创新,是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正因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昌平区不断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了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强化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提升了昌平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当然,不仅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企业在进行转型升级,很多企业家也搭上了昌平转型的列车,开始了转型之路。

北京市赤昌科技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树贵曾是位煤老板,由于煤炭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与昌平发展“高精尖”产业定位不符。后来他报名参加了管理人才培训班,将目标锁定在电子生产与研发这一高科技行业,与清华、北大合作,研发生产节能性较强的空调零件,曾经的煤场现如今转身变成了科技孵化器。

未来科技城外景俯瞰(配图:昌平区委宣传部提供)

与此同时,在昌平,科技条件平台、重点产业支撑平台、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也正在加紧建设。

以科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人人实验”为例,该项目整合了坐落在昌平区的国家级、市级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实验室的设备资源,企业做研发项目,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在平台上搜索离自己最近、价格最优惠的科研设备进行租借,不用再自行购买,这样可以省下大笔的研发经费。该平台还能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中试实验等服务。

政府的扶持,创新创业载体的构筑,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都促使昌平智力资源更为密集,科技创新更加活跃。跨越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驱动昌平加速发展的主引擎。燕山脚下美丽的昌平,在建设国际一流科教新区的道路上风正扬帆。白真智  赵越  郭亚飞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
姚增科在宜春市看望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
  本报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