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不称呼职务”破除距离感

13.05.2014  12:21

  原标题:“不称呼职务”破除距离感

  团内互称姓名或同志,不称呼职务;每年用7天做志愿者;公务活动不吸烟、不备烟、不敬烟、不劝烟。共青团云南省委自今年年初出台规定严管团干部以来,取得良好效果。( 5月11日《中国青年报》)

  一个深谙官场“潜规则”的人,自然对无处不在的官场称呼有许多难以言传的细微研究。“逢长必叫”也好,“叫大不叫小”也罢,官场称呼不仅是应用语言学的生动实践,也是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在利益多元多变时代,一些诸如“老板”、“大哥”等庸俗化、“江湖气”的称呼,不断渗透到公共部门,引发舆论和公众的质疑和反思。

  习惯称呼职务,说到底就是一种对权力身份的认同;似乎称呼姓名或同志,就传递不出应有的敬畏、尊重和信任。面子上“好看”、听起来“顺耳”,却在无形中建构了人与人之间的“藩篱”。

  “规范团内称呼”的背后,是表达观念的更新、价值排序的重塑和人文关怀的提振,有助于进一步缩短团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连接距离,有助于消除团内不同人员之间的话语隔阂,有着良善的初衷。从表达效率上看,“互称姓名或同志”并不会影响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却可以提升符号互动的向度和深度。

  破除官场称呼带来的距离感和隔阂感,纠正一见面就喊“官衔”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迫切需要重新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之问。当“互称姓名或同志”成为一种新的公共治理文化,必然有助于公共服务的改进与优化,老百姓自然可以从中受益。

  杨朝清(时评人)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