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韩剧为什么这么火

07.03.2014  12:31

如果不是韩剧大热,我们恐怕很难意识到现有创作机制存有弊端,而韩剧热了,“专业人员”们又会马上抄袭模仿,相信明天的电视中,克隆韩剧将风起云涌。

举国注目的“两会”上,王岐山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打比方,表示要相信自己,相信五千年不断的中华文化。因韩剧“内核和灵魂是儒文化,恰恰是中华文化回归的升华”。

韩剧火爆,确实是当下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令人深思:同在儒家文化圈,为何我们没拿出同样有影响力的作品呢?

应看到,虽然韩剧带有儒家文化色彩,但经过了现代化改造,消费主义特色异常鲜明。首先,市场定位极强准,以女性观众为主,深层次地把握了她们的观赏心理;其次,刻意突出韩国的生活方式,给人新奇、独特之感;第三,细节真实,整体离奇,刻意营造出一个个白日梦。

从艺术水准看,韩剧不算优秀,彼此重复,细节拖沓,被讥为“裹脚布”;但从市场经营看,韩剧特别突出,它更了解观众,能准确地挠到他们心中的痒处。

未能拿出同样的作品,因为在创作中,我们常常混淆了“严肃艺术”与“消费艺术”的区别,用严肃艺术标准来要求市场剧,用市场标准来要求严肃剧。

同样一个韩剧剧本,拿到我们这里,首先会被质疑主题是什么,要传达怎样的理念,梦幻式的故事架构是不是太不严肃,在细节上,也会被“专业人员”们判定为太啰嗦、太平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基本没有发言权。

那么,“专业人员”喜欢什么呢?他们喜欢三线、四线式复杂叙事结构,剧中人物必须“带着戏出场”,就是每个桥段都要惊悚、刺激,这样才“专业”,普通人写不出来。可这与现实生活有多大关系?这是否符合生活真实?按这个标准,哪个韩剧能过关?

现实是,我们的播出系统都由“专业人员”掌控,他们经过科班训练,被共同语境塑造出来,习惯了坐在屋里体验生活,能背两段教材,就自认为拥有绝对真理,就可以武断地去替观众“把关”。

如果不是韩剧大热,我们恐怕很难意识到现有创作机制存有弊端,而韩剧热了,“专业人员”们又会马上抄袭模仿,相信明天的电视中,克隆韩剧将风起云涌。可总是这么跟风,总是缺乏深层次的反省,总在扼杀原创精神,那么,下一轮热潮来袭时,我们会不会依然被动?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