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曾有多处“大栅栏” 得名始于明代

09.12.2014  01:58

  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可谓家喻户晓,它是京城最古老且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曾有“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悠”之说。其实,历史上的北京称“栅栏”的地方有多处,除了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还有双栅栏、横栅栏、铁栅栏、三道栅栏……

   大栅栏得名始于

  明代在胡同口装栅栏

  老北京很多胡同的得名大多都有讲究,比如王府井是缘于街上原有一眼甘洌甜美的水井,福绥境是缘于胡同里原有一眼苦水井,由苦水井胡同音译而得名……大栅栏的得名则是因为最早在胡同口安装有防范外人夜间随便进入胡同的栅栏,故名。据史料记载,内城的栅栏始于明弘治年间。弘治元年(1488年),百户(明代官名)王敏上奏皇帝:“京城之内,大街小巷不止一处,巡捕官兵,只有七百余名,未免巡历不周,一闻有盗,昏夜追赶,大街曲巷辄被藏匿……于小巷路口置立栅栏夜间关闭。”弘治皇帝朱祐樘觉得此奏折很有道理,便传下旨意,在北京内城大街小巷的主要路口设置栅栏,意在“谨防盗者,慎保平安”。此后短短几个月,内城各街巷设置木质栅栏近百处,以防“流寇之盗”。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初期,外城的不少胡同也安装上了栅栏。当时,因为多有贼寇流窜作案,所以康熙皇帝以“京师不靖,责令内城和外城每日巡缉,外城各巷口照内城设立栅栏,定更后官员不许行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又“准奏外城各街道胡同设有栅栏至为严密,交五城不时稽查,务令以时启闭,栅顶仍钉木板,书写街道胡同各色”。由此来看,这个时候的街道胡同不仅要设立栅栏,而且在栅栏上还要标出街道胡同的名称。乾隆皇帝同时还诏令:“京师内外城大小街巷设立护门栅栏,有作践损坏者交刑部治罪”。每处栅栏入夜时关闭,“自王(爷)以下官民人等,概禁行走,步军校等分街道,轮班值宿。”应当说,在栅栏设立后,对它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因北京内外城大大小小的街巷胡同很多,所以安装的栅栏也非常多。据记载,当时北京的内外城总共设立了1746处大大小小的栅栏,由此也使京城的各类盗窃案件大为减少。

  当时的栅栏大多采取“官助民办”的方式设置,也就是各街巷、胡同自筹资金,购置材料,雇用工匠制作和安装。最初的栅栏样式多为铁制和木制的,可以随时移动,即晚上将栅栏横在街巷或胡同口处,挡住人车的往来,等天亮时再搬开放行。由于搬来搬去比较麻烦,很快就被改为对开(或单开)式固定栅栏,就像现在的大门,能开能关,很是方便。为了保护好街巷内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许多栅栏制作的既坚固又高大。

   大栅栏原叫廊房四条

  因栅栏格外高大更名

  在数以千计的栅栏中,位于前门外廊房四条胡同口上的栅栏最高大气派。这是因为廊房四条胡同里的店铺很多,又都是家大业大,店主们更是害怕强盗的光顾,于是纷纷出钱,要求把胡同口的栅栏制作得越大越坚固越好。工匠们见有人愿意出大价钱,就把栅栏制作得又高又大,比周围的栅栏高大了许多,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胡同称为“大栅栏”,而原名“廊房四条胡同”却被人们渐渐地遗忘了。所以,明代北京地图上的“廊房四条”在清朝的《乾隆京城全图》上就被改成了“大栅栏”。

  “大栅栏”东西长约275米,南北宽八九米。清末全盛时期,有各种店铺近80家,而且家家是名店名铺,包括绸布店、首饰店、鞋帽店、茶叶店、药铺、烟铺、饭馆、饭庄、文具店、戏园、影楼等,鳞次栉比,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是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大栅栏”这条古老的街道也是几经兴衰,其中最严重的一次衰败,是光绪二十六(1900年)的大火。据《庚子记事》记载:“(农历)五月二十日义和团焚烧前门外大栅栏老德记大药房,火势猛烈,四面飞腾,延烧甚凶。计由大栅栏庆和园戏楼延及齐家胡同、观音寺、煤市街、煤市桥、纸巷子、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门框胡同……约略延烧铺户一千八百余家,大小房屋七千余间。”以后经过数十年的逐步恢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恢复和发展,才使这条老街再度繁荣。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