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笔谈:青春的梦想与回忆
从北京到延安,青春的梦想与回忆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笔谈
青春早逝 乡土情深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
《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由延安市委《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编委会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已出两卷:第一卷《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第二卷《黄土蕴情:我的精神家园》。当我收到样书后,很快就读了一遍。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当大批北京知青奔赴延安插队的时候,1969年北京大学教职员工一千多人乘火车南下,到江西南昌县鄱阳湖边的鲤鱼洲,在茫茫一片的湖畔荒土上开始了开荒种地的生活。我们在那里整整劳动了两年,早稻收割完毕,立即抢收晚稻,晚稻刚收割完毕,又开始了修筑大坝,建设公路,挖渠引水,准备春耕。对于当时赴延安,赴北大荒,赴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地下乡插队的知青的艰苦劳动,我是完全能体会的。到江西鲤鱼洲劳动时,我39岁,大学毕业已经14年了,但在农场劳动分配农活过程中,我们这些四十岁左右的教师仍被当作青壮劳动力对待。这段日子至今未能忘却。
隔了两年,我们回到北京。知青下乡继续未了。我的女儿北大附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昌平区马池口公社西坨大队插队劳动。我的侄女,有的到北京南口插队,有的到北京温泉插队。她们全都有过这段经历。
“知青”作为一种特殊年代的特殊身份,早已进入历史档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运动,也早已落下帷幕。但“知青”作为那一代人共有的一种称呼,却反映了共和国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从北京来到延安插队的知青就有28000多人,年龄小的才十五六岁,年龄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左右。如果从全国范围来考虑,大概有1700多万名“知青”。他们下乡插队或进入各个生产建设兵团时,都记住了一句话:“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后来被概括为八个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曾经激励过无数青年报效祖国的宏愿与梦想。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走到全国各地的农村中去?这不可能是自发的行动,而只能看成是一种政策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