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来来去去带来哪些启示?

17.06.2015  11:39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题:“北京蓝”来来去去带来哪些启示?

  新华社记者倪元锦、彭卓

  16日,“4级中度污染”光临北京,在人们的惋惜声中,持续4天的“北京蓝”走了。

  “北京蓝”来了又走,带着人们的欣喜而来,又带着人们的思索而去。

   欣喜背后:“北京蓝”并非仅靠“天帮忙

  16日,北京偏南风,中度污染。

  大街上的人们更怀念几天前的天气:自11日持续的“北京蓝”,天空“颜值爆表”,地面随处是举着手机、扛着单反相机拍照的人群。

  家住在玉渊潭附近的邹先生说,这是他进京25年来印象最好的天气了。很多人在“”照片,假装“在瑞士”“在西藏”……这次“北京蓝”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了一个新闻事件。

  刚过去的周末,距离故宫一街之隔的景山,日人流量达两万多,是平时入园人数的两倍,相当于黄金周水平。公园制高点“万春亭”上挤满了拍照的人们。有网友晒出拍摄“机位”在西山的美图:颐和园尽收眼底,甚至首都机场、平谷的山峦……能见度足足绵延约百公里。

  有人说,“北京蓝”靠的是“呼风唤雨”,并不奇怪。的确,气象学家也承认,这主要源自“天帮忙”。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介绍,此次“北京蓝”源于高空中心气压较低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转动。由于产生雷雨天气,加之冷空气过境,极大程度上造就了“北京蓝”。

  但仅仅是气象原因么?

  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介绍,“北京蓝”也得益于另外两个原因: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大气环境治理是重要内容,前两年的一些减排工程效果初显;其次,得益于“邻居”河北与天津的治理。

  据北京市环保局数据,今年前4个月,北京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19%,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2%。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也表示,仅以今年4、5月份看,天津空气质量“优、良”达40天,而去年才是25天。这固然因为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但也得益于控制汽车尾气、扬尘等大力度的人工治理。

  专家表示,“北京蓝”的出现,既有气象条件的客观原因,也有持续进行大气治理的主观原因。当然,大气质量的好转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的好天气尚不能说明整体空气质量出现了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