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兆成:北大清华互黑抢状元是本末倒置

30.06.2015  13:12

  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近日在微博上演了一出“骂战”,互相指责对方花钱“”考生,双方吵得不亦乐乎,看得网友目瞪口呆。这在佛山的知名中学的老师们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多年来,北大清华就拥有一种“特权”:在放榜前一天就能拿到所有高分考生的联系方式,通常在成绩公布的前夜就开始“电话轰炸”(6月29日南都)。

  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顶尖名校以“互黑”的方式抢状元是每年必出的桥段了。看着两校招生办啼笑皆非的举动,笔者却笑不出来。

  笔者以为清华北大抢状元,并非是真的在抢状元。道理很简单,所谓状元,并非仅仅是分数高,然而内地高校却仅仅以分数论英雄。北大清华多年来有一种“特权”:在放榜前一天就能拿到所有高分考生的联系方式。

  这种特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便利,但问题也很明显,北大清华只能通过电话联系到这些高分考生,至于这些考生的学识修养,人品修为,招生办无从得知。仅仅凭借一个电话,国内顶尖高校就做出一系列承诺,这不免是一种悲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大学的自主招生,考察更加全面,所谓的状元并不是书呆子,而应该具有广泛的兴趣。如此要求,虽然不是在抢状元,但挑走的却是考生中综合素质最佳者。北大清华虽然会收获分数上的状元,但丢失的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状元。

  这样的事实,应该引起北大清华的重视和反思了。说到底,北大清华只重视高考状元争夺战的广告效应,而不一定在乎自身是否争夺到了真正的人才。有人曾调查过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其结果是大大低于人们的预期,无论是“杰出企业家”、“杰出政治家”,还是国内外院士级别人物,鲜见高考状元身影。这足以说明整个教育体系出了问题。

  高考状元争夺战,还说明了另一个问题:教育资源被人以的挥霍。某些名牌大学靠财政供养,却并没有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用来拉拢状元的待遇也是由财政买单,岂能随随便便任意允诺?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看分数的状元大战注定了内地一流大学继续远离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北大清华是该改改自己的行事作风了,靠互黑,靠金钱拉拢来的状元并不能给考生和高校带来美好的明天,而将这些精力和金钱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上来,似乎更为靠谱,这才是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