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方为何喜欢叫年轻男子为小伙子

12.06.2014  13:11

  北方叫年轻男子为小伙子,有关各界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北京人、长春人主要叫“小伙子”,显得热情亲切。沈阳则叫“小伙”“小伙儿”,省去一个“”,更显有幽默感。近日,有报道称,沈阳小伙为定国庆出行计划焦虑成宿睡不着觉。

  无论是叫小伙子还是小伙,有人说,这其实是对男子的一种污蔑,最不喜欢也不愿听到此词。不管是否喜欢,在北方,小伙子这个词极富生活气息,大量广泛使用,起到明确特殊性别、沟通融合人际关系的有效作用。称呼者慈祥可亲,被称呼的年轻男子乐乐呵呵,气氛十分融洽。

  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小伙这个词就有出现。

  《二刻拍案惊奇》为拟话本小说集。明末凌濛初编著。于1632年(崇桢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还有几个不出名提草鞋的小伙,共是十来个。

  《水浒后传》第四回:“打探有个小伙儿跟两个伴当大有肥腻。” 这里的含义似乎带有贬义。

  小伙,在古语里还有小夥和小群体之意。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某( 宋江 自称)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来的小偻儸,威镇山东 ,令行河北 。” 清铭岳 《拏盐枭》诗:“大夥不成擒,官畏枭拒捕;小夥不放行,枭畏官用武。

  茹志鹃,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 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茹志鹃《百合花》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年代,线索是一张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了一个见了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好感。其中一句“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这里的小伙表现了一个后生,活灵活现,青春气息浓郁。

  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凡此种种,均没有给出小伙子一词的具体来历,值得探讨。

  不过分析起来,小伙这个词汇的产生,可能和中国古代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年轻男子务工劳动需要小团体协作有关。

  无论邻里之间,田间劳作、修壕挖沟、远行结伴,青年男子需要结伴而为,成为“小团伙”。久而久之,人们或许就称他们一小伙的每个个体为“小伙”,由此称呼至今。

  而今,尤其是生活气息浓郁的东北乡村、县城,小伙子一词,可以用于年长年老的称呼比自己年轻的男子,老年男子也可以称中年男子。长者不仅称呼年轻的男子,还甚至称少年,乃至咿呀学语的幼童,都为“小伙子”。(华声在线-精英博客 王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