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山再登一峰——写在青原区全国高标准农田重点县项目开工建设之际

20.11.2013  16:54
  2010年至2012年,3年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资11550万元,把青原区的小农水设施翻了个“底朝天”,如今能灌能排,有效灌溉率达76.78%。     2013年5月份,青原区成功竞争入选全国高标准农田重点县,计划用3年时间,维修改造渠道783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届时每年增加粮食生产能力1.14万吨,农民人均增收118.9元,受益人口达11.47万人。     项目开工在即。眼下尽管已是冬日,寒气逼人,但笔者行走在青原区广袤的田野上,却感受到一股暖暖的春风扑面而来,田间地头洋溢着浓浓的劳动氛围:平整土地、拉线放样,人员、机械忙忙碌碌,紧张有序,一幅“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项目聚人心   “我们一定强化措施,落实资金配套,按时完成任务,确保质量达标,让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造福全区人民。”今年5月17日,青原区人民政府胡小勇区长在省水利厅、财政厅联合举行的公开评选会上掷地有声。该区区委、区政府的坚决态度,21万青原人民的殷切期望,感动了评委和专家,入选全国高标准农田重点县。     好消息不胫而走,在该区激起千层浪。乡村干部拿着厚厚的一沓“一事一议”村民表决签名表,纷纷找部门、找领导,都想能早日实施。然而,一条“集中连片”的原则,让山区小乡东固畲族乡与高标准农田重点县失之交臂,该乡干部群众流露出无尽的伤感。条件成熟、准备充足的富田、新圩、文陂、富滩四个乡镇则成了该区首批高标准农田重点县项目区,乐坏了当地干部群众。     在农村,平整土地、重分粮田,堪比征地拆迁,让许多基层干部望而却步。“如今,公家出钱帮助咱们修水渠,旱地变成水田,地里粮食年年见长,这种好事,那有不支持的道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是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的重点。富滩镇南团村干部创新的利用晚饭时间走访群众的办法,深受群众的欢迎。5天时间,南团6名村干部做通了363户群众工作,签下了重新分田的协议。这么一件棘手的事情,该区四个乡镇的基层干部不到20天把它圆满解决了。   资金大整合   大投入、大建设,没有钱的建设,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增加建设投入,该区出台了《青原区高标准农田重点县(2013-2015)资金整合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对由财政管理分配的涉农资金和农口部门的预算资金进行整合。2013年,该区已整合种粮大户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资金2175万元。     该区积极融合民间资金,形成全民办水利的局面。他们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落实专项资金300万元,按项目投资10-20%的标准,鼓励群众维修改造小陂坝、小塘堰、小机井、小泵站、小渠道等“五小”水利设施,打通田间“脉络”。此外,该区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区领导联系、一个部门单位帮扶、一个专班跟进的机制,通过项目资助、责任帮扶的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农业节水设施,已落实企业投资1500多万元。     项目资金、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今年该区农田水利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168.15万元,维修改造渠道26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755处,恢复灌溉面积1.0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涉及4个乡镇、15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9万人。   质量不含糊   11月18日,在花岩灌区高标准农田重点县建设现场,一名个子瘦长、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工地上来回走动,不时地比划、吆喝着。他就是花岩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农民义务监督员胡寿增。“经历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我熟悉小农水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知道如何监督、如何保证质量。”胡寿增坦言。     和胡寿增一样在现场监督高标准农田重点县建设的农民义务监督员还有29人。今年,该区总结提炼了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好做法,进一步完善农民义务监督员管理和培训制度,并从每个受益村委会中选聘2名热心公益人士担任农民义务监督员,全程参与项目勘测、设计、招标、施工和验收等重点环节工作,严格落实设计指标、控制工程质量。这些人员当中大多数曾担任过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民义务监督员,有着丰富的监督管理经验。     为保障农民义务监督员的权力,该区规定,凡是没有通过“一事一议”表决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凡是没有经过农民义务监督员签字认可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工程款,不予进行竣工验收。     “我们是群众推选出来的监督员,代表了大伙的利益,在质量问题上我们绝不能含糊,绝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胡寿增说,今后,不管任务有多重、协调有多难、天气有多冷,我们一定按照规定现场监督,认真把好每一道关口,建好每一块高标准农田,让其成为农民增收的“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