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用法治思维化解医患纠纷 前10月医疗纠纷同比下降31.2%

29.11.2014  21:28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11月29日南昌讯(记者 陶望平)曾经被医闹事件折腾得苦不堪言的江西,正在探索用法冶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医患纠纷、打击医闹,医疗纠纷总量逐年递增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1至10月份共发生医疗纠纷2683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2%。今年5月1日《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实施后,医疗纠纷发生量环比下降了37.1%。

   首个地方法规出台 用法治思维化解医患纠纷

  据不完全统计,南昌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209所。2010年,南昌市发生医患纠纷315起,其中属于“医闹”“群访”“暴力索赔”等方式的278起,占医患纠纷总数的88.3%,成为让“政府闹心、社会揪心、患者伤心、医生寒心”的难题。

  “医闹不闹”首先得益于江西加快推进地方立法。今年3月27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江西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并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地方性医患纠纷处理法规,推动了医患纠纷处理步入法治化轨道。

  《条例》对防范和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综治、卫生、司法、公安等部门的职责,确立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传美告诉记者,这个《条例》把江西省多年来依法调处医患纠纷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地方立法,标志着江西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为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提供了法治保障。

  今年5月5日上午,就在《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5天,堵门、拉条幅、摆花圈一幕又在省儿童医院上演。不过,在新法规约束下,这场“医闹”在各方的通力配合下,在1小时之内得到了妥善处理,家属最终也选择通过理性、合法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条例》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治好‘医闹’顽疾的希望,”江西省儿童医院医疗纠纷处置办公室负责人戴逢伟接受采访时说道。

  5月4日上午,南昌新建县一名2岁患儿因连续发烧被家长带到省儿童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患儿疑似手足口病,让患儿在医院打针并留院观察。然而,打完针后,家长便带着孩子离开了医院。当晚8时左右,孩子病情恶化再次送进医院,在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后,5月5日凌晨,患儿病重不治身亡。

  “5号上午9点半,家属带着30余人来到了办公室。”戴逢伟向记者回忆事情经过时说道。“我们做了大量解释工作,详细告知了处理医疗纠纷的流程,也宣传了《条例》的出台,但家属依旧不肯离去。没多久又弄来花圈和条幅,将医院大门堵上了。

  在拨打110报警后不到10分钟,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派出数十名民警来到现场,在对闹事家属劝说无效后,警方带走了3名主要闹事人员,随后其他闹事人员也相继散去。“以前闹事者堵门短则数小时,长则一整天,这次1小时不到医院就恢复了正常秩序,”戴逢伟对记者说。

  “《条例》让警方执法更果断、有力。”参与处理此次“医闹”事件的南昌市公安局东湖分局墩子塘派出所所长吴斗果坦言:“《条例》明确规定不能在医疗机构内拉条幅、设灵堂、摆花圈、围堵就医通道等,如果劝说无效,我们依法记录、取证后,能有理有据地处理闹事者。”

  “《条例》出台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医院不受‘医闹’干扰,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医疗秩序,让医院在应对‘医闹’时有法可依。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患者,依法依规维护自身权益,是解决纠纷矛盾的最好方式。”江西省儿童医院院长张小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设立医调中心 让患方诉求有人理

  在南昌市象山北路129号一幢大楼内,一支由专职调解员、兼职调解员、咨询专家等组成的750余人的队伍,成为南昌医调中心的核心力量,下设“六室一庭”,即办公室、接待咨询室、调解室、专家咨询室、保险理赔室、警备室和巡回法庭。

  “调解不是‘和稀泥’,也不是跟医患双方‘讨价还价’。”南昌医调中心专职调解员周大根说,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不能下结论、提意见,不但要和医患双方“讲理”“讲情”和“讲德”,最重要的是要“讲法”,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合理合法的程序厘清过错方、划分责任程度和明确赔偿标准,促进医患纠纷得到公开依法调解,让医患双方明明白白、心服口服。

  打击不是目的,出现矛盾纠纷怎么办?江西推动医患纠纷处理实现“五个转变”,即在院内调解转到院外调解、由卫生部门主持调解转到中立第三方调解、由单一手段调解转到多种手段综合调解、由以钱了事转到依据法律政策办事、由重视应急处置转到注重源头预防。

  推广南昌的经验,江西在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设立了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了医患纠纷调解中心第三方调解组织。医调中心建立了专家咨询和医疗鉴定制度,全省选聘了1135名人民调解员、5472名医学及法律专家,参与医患纠纷处理。

  为了让医患纠纷调解中心有经费办事,江西各地还加大了经费投入,开办经费和运行经费以及专家调查等经费全部由同级财政部门解决。2014年全省共安排了900多万元经费并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

  医调组织的设立,让患方怨气有处出、牢骚有处发、诉求有人理、困难有人帮,取得了医疗纠纷在院外停纷止争、案结事了、和谐互信的良好效果。

  今年1-9月,江西各级医调组织共调解医疗纠纷1407件,调解成功1266件,调解成功率达90%,与去年同期相比调解成功率上升1.14%。《条例》实施以来,共受理医疗纠纷961件,调解成功率为92.57%,与去年同期相比调解成功率上升2.15%。多年的实践经验证实,第三方调解充分显现了省时、省力、经济、便捷、公正的优势,也得到了医患双方的广泛好评。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江西省医疗服务数量近年来呈井喷式上升;同时,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追求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期待也不断提高。

  为了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江西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落实核心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江西省卫生计生委及时组织推动新一轮等级医院创建工作,狠抓医院内部质量安全管理。同时定期对医疗纠纷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医疗安全分析报告,并就医疗纠纷发生情况进行通报预警,建立了医疗安全预警干预制度。

  江西省制定了《江西省医疗质量安全事件责任追究办法》,实施了责任追究,整顿了医师队伍,增强了医务人员预防纠纷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全省对935名医护人员实行了问责,并吊销了5名医务人员执业证书。

  江西大力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赔付结案率99%以上。新余等市所有公立医院都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医患纠纷调处成功率100%。今年全省医疗责任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049.1万元,为全省3714家医疗机构提供了风险保障9.8亿元,累计支付赔款1472.4万元,受益医院数量为219家。

  为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江西省卫生计生委还紧紧围绕“为民、利民、惠民”的要求,从2014年10月起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启动为期2年的“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主题活动。将通过该项主题活动,力争促使医院做到改善群众就医等待、就医诊疗、就医环境、就医费用四个方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