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上门服务日渐火爆 像叫专车一样叫医生靠谱吗?

10.11.2015  09:58

徐 骏作(新华社发)

   不用去医院排大队,点点手机医生上门

   像叫专车一样叫医生,靠谱吗

  医疗资源稀缺的今天,看病难问题成为市场痛点。如何扩大供给,尤其是提供多样化供给?引入社会资本办医,让社会力量进入到医疗服务市场中来,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除了增加供给,推进社会办医,还能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具有重要意义。本版今日推出“社会办医新探”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编 者

  在“互联网+”之风劲吹的今天,医生上门服务日渐火爆。日前,阿里健康联合滴滴出行、名医主刀(手术预约O2O平台)合作推出“滴滴医生”免费送医上门活动。看病难问题被老百姓吐槽多年,如果将来在家就能舒服看病,真不失为一桩美事。

  但是医疗行业不同于上门做饭、美甲、洗车等服务,面临更为苛刻的执业条件。在法律法规未能跟上趋势的今天,送上门的医生靠谱吗?记者进行了采访。

   一问

   医生上门真有必要吗?

  记者:滴滴医生能满足市场需求吗?什么人需要医生上门服务?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秋霖:互联网公司将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使服务更加便捷,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不方便去医院就诊的人的需求。当然,以前也有家庭病房,电话预约上门的方式比较多。滴滴医生启用了互联网模式,服务覆盖的范围更大,这对于一些长期在家卧床、不愿去养老院的病人来说,尤其是老人,比较适合。

  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这次送医上门的活动反响不错。因为这两天活动是免费的,我们共收到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和南京超过2000人次的医生上门预约订单,实际提供了40余次上门服务,并在12座活动城市送出2000个阿里健康药箱。活动第一天,就有残障人士团体与阿里健康联系,希望能够为近万名残障人士提供送医上门服务的帮助。服务确实能解决行动不便人士和公务繁忙人士的就医问题。

  在下一个阶段,我们还将继续和滴滴出行、名医主刀合作,在更多的城市为更多的人群推出滴滴医生的服务。目前,我们已经考虑将送医上门服务形成常态,并通过在活动中积累的经验逐步形成服务的标准化流程。

   二问

   上门看病如何规避风险?

  记者:像叫专车一样呼叫医生,确实给孕妇、骨折病人、老人等提供了方便。但是按照我国法规,医生执业需要进行登记,实行属地管理。医生上门提供的只能是一般的咨询服务,不是真正的看病,也会存在一些风险,这个问题怎么看?

  倪剑文:阿里健康发挥的是桥梁作用,我们合作的都是正规医疗机构,他们都有上门服务的资质。公立医院本身也有一些上门服务,不存在违反规定的问题,而且医生从古至今都有上门服务的。尤其是骨折病人、老人、孕妇等,上门服务对他们来说特别适合。

  至于风险问题,第一,我们是通过一定机制来筛选出适合的客户来服务,把高危风险病人要排除在外,这类病人医生会建议他们直接去医院就诊。当然,即使这样,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风险。第二,医生在上门过程中会依靠专业知识来判断风险,如需上医院,他们的医疗机构也有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去看病。第三,我们还有保险来应对风险。最后,如果真有风险,医疗机构和我们都要承担。

  陈秋霖:我想说的是,这种上门服务不能解决医疗的根本问题,只能开展咨询,做简单的检查,很多医疗处置做不了,病人还是要到医院去检查、化验做出诊断。现在免费大家比较容易接受,将来正式运行后怎么收费,是否能用医保报销都影响到大家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观望。但确实,如果大家接受了,可以把客户的健康档案建起来,在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方面做增值服务。

  至于医疗风险的问题,虽然医生会先筛选出风险较小的病例上门服务,将来流程会更加标准,风险可控,也比较小。但是医疗服务总有一些风险,是平台承担还是医生个人?这个责任主体需要明确界定。

   三问

   是否侵占了医院资源?

  记者:对于饱受排队看病之苦的人来说,医生上门看病很诱人,不知道以后是不是会像特需门诊那样收费?现在去医院看病那么难,公立医院医生却去送医上门,这会不会影响医疗资源分配,侵占了本该其他人享有的医疗资源?

  倪剑文:收费问题目前还没有考虑,我们正在研讨是否要推进更多的服务。

  公立医院的资源确实很紧张,大量的人去排大队看病,医生可能看病都看不过来。但是我们这里提供的是错位服务,主要由民营医院、一些业务不完全饱和的公立医院来提供上门服务。如果全部都是专家上门服务,他们天天在路上也不现实,事实上我们也需要多种档次的医生,满足大家各种需求。

  说会不会侵占他人的医疗资源,其实这种不公实际上也是相对的,对外伤病人、小孩来说,排队看病反而是一种不公平。而且我们的做法还会使医疗效率有所提升。

  陈秋霖:是否不公要看公立医院的定位,如果定位只是保底线,那大家都可以预约上门服务。如果定位是承担大部分人的需求,那医生如果上班时间去上门,就不太合适。但这种不公平其实也是相对的,对现场排队挂号的人来说,电话预约、网络预约都是不公的。

  记者:政府培养的家庭医生不也有上门的服务吗?有了他们还需要滴滴医生吗?

  陈秋霖:目前是有一些社区医生、村医上门服务,但提供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随访服务等。真正的按疾病需求“呼叫”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方面的服务,还是比较难的。一方面是医疗资源不足,难以提供进一步的上门服务,一方面是医保控费的要求,上门服务很可能增加医保的支出,造成基本医保的支付压力。(本报记者 李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