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医院超负荷医生透支 却仍有看不完的患儿加不完的床

23.08.2014  09:30

  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情景:黑压压的人群将过道塞得水泄不通,满头是汗的大人们带着孩子焦急等待,说话声、哭闹声、叫喊声在闷热的空气中此起彼伏、嘈杂不堪。

  这里不是春运时期的火车站,而是7月的省儿童医院。

  7月伊始,这家我省规模最大、最有名气的儿童专科医院日均门诊量不断刷新历史新高,7月1日高达4699人次,7月2日、3日也分别保持在4644人次、4628人次高位,到7月7日,又一个纪录被刷新,4999人次!

  医院平日就已超负荷运转,进入暑期,小病号还在不断涌入;来自全省各地的家长们也苦恼万分,不来这里,我们还能带孩子去哪儿看病?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供给日趋紧张,好似一个体温持续上升的发热病人,苦苦渴求一剂退烧药。

省儿童医院7月就医人数连创新高 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孩子趴在家长肩上睡着了

走廊上加满了病床 江西日报记者 许 卓摄

  医院"超载" 却是无法卸掉的重担

  省儿童医院医生究竟忙到什么程度?

  7月3日,记者两次前往医院,竟没有与医生说上一句话。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医生们居然忙碌到抽不出几十秒时间回答问题。

  上午10时,门诊二楼内科17诊室,该院副院长、内分泌专家杨玉坐诊。一个孩子还没看完,旁边已有下一个号的家长带着孩子等待着,门外更多家长和孩子在翘首以盼。接踵而至的小患者让医生不得不长出“三头六臂”:眼睛看孩子,嘴上问病情、右手写病历,左手接过家长见缝插针递过来的化验单……记者在一旁等候了半小时,看到杨玉反复重复这些动作,没有片刻停歇,偶尔询问病情时稍有空隙,也会有家长插话咨询孩子病情。

  听说晚上还有夜间门诊,记者当晚又尝试来到医院采访。为能与医生聊上几句,记者特地选择晚些时候前往。不过,当晚10时,门诊大厅的景象令人震惊:挂号收费处排着长队、化验处排着长队、候诊室排着长队……诊室里的医生仍和上午一样,个个“三头六臂”,紧张得没时间上个厕所喝口水。直到晚上11时,记者依旧没能找到一个“能说上话”的医生。几天后,记者电话联系上当晚坐诊的控制院内感染科副主任万小华,她说那天晚上11点40分才下晚班。

  据了解,为应对一波接一波的就诊高峰,医院自7月1日起,将上班时间提前,挂号收费处早上7时20分开始工作,医生7时30分必须到岗。夜间门诊的结束时间也相应延后,由晚上10点推迟到晚上11点半。

  即便这样,医生在忙碌的正常排班之外仍在做着“透支奉献”:为缓解门诊“超载”压力,医院号召医生报名参与正常工作之外的坐诊排班。结果令医院管理者既意外又感动,许多医生主动报名加班,有的医生在病房值了一夜晚班,第二天一早又直接上了门诊;也有医生下午忙完手术,晚上又坐进夜间门诊的诊室。有医生向记者坦言,谁都希望能在工作之外得到休息,但给孩子看病已是他们无法卸下的重担。

  省儿童医院一名医生说:“都是各个地市、县里来看病的,南昌乃至全省的儿童医院就我们这一家,我们不看又能让他们去哪里?我们许多医生也为人父母,看着孩子生病,家长着急,也不忍心。”

  资源稀缺 硬件缺人才更缺

  医生辛苦,家长也不省心。带孩子来省儿童医院之前,家住南昌市罗家集的年轻母亲徐会娥不知犹豫了多少次。“我来的路上都还在纠结,因为以前也来过,知道这里有多拥挤,没想到一次比一次人多。”7月3日上午11时,带着孩子在二楼候诊大厅等候的徐会娥不解地问:“大人生病了,至少还有几家大医院可选择,为什么南昌不能多开几家儿童医院?”

  从鄱阳县带孩子来看病的钟振才深感外地人看病不容易。7月3日晚,钟振才2岁9个月的儿子因高烧持续不退住进了省儿童医院 。晚上10点多,记者在住院部见到他时,他正坐在走廊上的一张折叠床边,扶着一根挂着吊瓶的晾衣竿。他告诉记者:“没有床位,这些都是自己买的,今晚我们一家人就在医院守着孩子。”当晚,记者在住院部看到,许多楼层的空间被塞得满满当当,原本容纳四张床的病房多加了两张床,走廊上也全是加床,一些楼层的床位甚至已排到了电梯间。

  记者从医院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医院床位总数为1200张,使用率常年处在130%至140%的水平,人多时高达160%至170%。以近期患儿集中的消化科为例,该科室实际床位数60张,如今已经加到110张床。

  多开设一些儿童专科、多建一些儿童专科医院成为家长们共同的期待。不过,这种期待却并非那么容易实现。记者获悉,许多综合性三甲医院有能力发展儿科,但这些医院的工作重心不在儿科上。在离省儿童医院不远的一家三甲医院,其能容纳的实际床位有2000多张,但儿科只有区区几十张病床。一名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医生直言:“‘金眼科、银外科、又苦又累小儿科’,小儿科开药少、检查少、儿童病情变化快、风险大,医生都不愿意干,医院也不愿意花力气发展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科室。”还有不愿具名的县级医院管理者向记者透露,儿科在县级医院系统内也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拿到政府拨款,也不会对儿科有多少投入。他说:“县里的医院要保效益,没法大力发展不怎么赚钱的科室。儿科来了患儿,病情严重一点的,我们就会让家长往省城大医院送。”

  好消息当然也有。据了解,除了建设中的省儿童医院红谷滩分院,全省许多设区市也在陆续建设市级儿童专科医院。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将在十二五期间在八里湖新区建成九江市儿童医院,设置床位600至800张,该项目已列入九江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一期工程今年底完工,2015年6月1日投入使用;宜春市也于2012年争取到中央资金3150万元建儿童医院,新建的宜春市儿童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2.1万平方米;拟设300张床位的吉安市儿童医院也在建设当中……

  然而问题依旧存在,多家建设中的儿童医院有关人士表示,建儿童医院并不难,难的是“到哪儿去找医生”。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但儿童专科的“高处”也不胜人才之“寒”。正在建设的省儿童医院红谷滩分院能容纳1600张病床,招聘儿科医生却成了医院头疼的事。连现有的知名医院都难招儿科医生,新院该怎么办?

  近几年,各大医院招聘公告上的学历要求对比凸显了这一尴尬。同样是知名大型医院,昌大一附院、省人民医院等对多数临床科室医生的学历要求一般都在“博士及以上学历”,但省儿童医院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只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我们这里往往是医生最后的选择。”省儿童医院有关人士无奈地告诉记者,招聘时许多符合条件的应聘者会来报名,但只要被其他同级医院的非儿科岗位录用,他们便弃儿童医院而去。“若不是按要求要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医生才能进编的门槛,医学本科生我们都愿意要,实在是缺人。”

  不过,即使本科学历医生也能进编,医院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的愿望也难实现。因为早在1999年,全国医学院为发展“大临床”,已取消了儿科本科专业。昌大医学院也不例外,本科早已没有儿科专业,儿科硕士专业培养的学生也只占研究生的很小一部分。因为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儿科专业发展也越来越有限。

  “药”在何方 失衡天平由谁校正

  “儿科供给和需求完全不相匹配。”7月11日,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梁斌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过他认为,这种不匹配并不仅仅缘于儿童专科医院过少,更多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大量患普通感冒、发烧等小病的患儿没有在基层得到解决,省儿童医院医生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这些小病患儿身上,也就做不到真正集中精力攻疑难杂症。”

  这一点在记者的采访中也得到了验证。在省儿童医院,记者看到因为急症、重症来医院看病的患儿只是小部分,大多数只是普通感冒、发烧或拉肚子的孩子。事实上,省儿童医院常年最忙碌的科室也集中在呼吸科和消化科。

  据了解,全省包括乡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约有2400家。这说明,卫生部门在儿童医疗资源上也并不是没有供给,只是未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7月11日,记者走访南昌几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的患儿少之又少。据统计,东湖区百花洲街道辖区6岁以下儿童约有5200名,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周接诊的患儿屈指可数。该中心批价收费处工作人员巫汉群告诉记者,有抱着孩子来看病的家长,他也经常让他们先不要挂号,直接去诊室找医生。“因为即使挂了号,他们还是经常会来退号,最后去大医院。”60岁的钟锦珊是该中心一名老医生,平时看病人算多的。“一个星期难得看一两个孩子,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看得很重,习惯性往大医院跑。”钟锦珊无奈地说,其实社区完全能解决孩子的感冒、发烧等普通小病,而且还便宜。“社区有‘零差价’基本药物,小孩拉肚子在这里看,包括挂号、化验大便、吃药打针在内,最多不过十几元钱。”

  其实,省儿童医院的超负荷运转并非个例,全国各地的大型儿童医院情况与之如出一辙。昌大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袁兆康认为,公众习惯性对基层卫生机构不放心的就医观念存在偏颇,需要引导和改变,但这种引导和改变须建立在大力发展基层卫生服务和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他说:“基本问题不在基层解决,大医院建得再多也难满足需求。”

  梁斌有些无奈地告诉记者,近年来,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卫生部门很重视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也一直致力于把公众引导到基层就诊,但基层的积极性一直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卫生部门也常常感觉难为“无米之炊”,其难就难在调动基层积极性的“米”并非卫生一个部门能给得了。“待遇上不去,基层难留住人才,其积极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而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编制、晋升等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再例如要发展医学院的儿科专业,也需要有政策倾斜,获得教育等部门的支持。”这其实也是各级卫生部门共同的无奈。九江市卫生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九江近年在试水“医联体”时就有同样困惑,“要让‘医联体’有效运转,畅通的报销渠道必不可少,卫生部门管辖内的新农合报销早已层层联通,但其他形式的医保卫生部门协调起来就有难度。”袁兆康和梁斌均坦言,触动利益的“医改”很难改,但又必须改,只有“医改”到位了,基层充分发挥了作用,再加上对儿科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未来孩子的看病之路才能不再拥挤。

  江西日报记者 许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