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集锦(十三 )

25.03.2016  10:40
 

喜看第二故乡“新常态

吉安市 杨元春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和镇里的同事深入群众家中访民情、谋发展,一路上感受到的是我的第二故乡万安县五丰镇的新进步、新面貌、新气象。           

干部学用技术架起“连心桥”。上班当天,我跟着廖金花大姐到刘北京家中走访。简单寒暄后,刘北京领着我们向牛舍走去。金花姐一边看,一边对牛舍卫生、病虫防疫、饲料搭配等逐一提出建议,刘北京认真听着,颇有感触地说:“廖主任的技术指导,让我由贫困户变成了村里的致富‘明星’,真感谢党委、政府开展的干部学用技术活动。”干部学用技术架起了干部和群众的“连心桥”,使干部在田间地头为民解忧解困成为“新常态”。           

清洁工程破解“垃圾围村”。正月初八,我跟着镇党委书记郭慧娟去西元村“接地气”。我们欣喜地发现,村里新修的垃圾池、焚烧池取代了以前随处可见的“天然垃圾场”。“村里搞的清洁工程挺好的,村里比原来干净多了。”村民们纷纷称赞。清洁工程的深入推进,改变了农村“家里现代化、外面脏乱差”的现象,让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垃圾治理成为“新常态”。

安居工程圆了“新房梦”。正月初九,在走访的群众当中,姚士仁一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到他家,他就高兴地说:“我的两个儿子在岭背集中安置点建的两栋安居房主体工程完工了,全家挤在透风漏雨土坯房的苦日子总算要过去了。”姚老带我们去实地看,映入眼帘的是20多栋建设进度不等的安居房,他美滋滋地说:“乡亲们商量了,房子建好后再做点绿化、小广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安居工程较好地解决了贫困群众无钱、无力、无序、无地改建房屋的难题,让贫困群众住上新房成为“新常态”。

 

 

加大科技支农力度

省体育局 陈小亮

我老家在南昌市新建区石岗镇,家乡这几年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最大的感触是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学习法律知识的愿望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也增强了。同时,通过调研,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感觉加大科技支农力度,迫在眉睫。           

法律支农。虽然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政策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学习渠道少、信息来源不畅等原因,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在掌握政策、执行政策、依法行政方面仍出现偏差和滞后,农民法律知识普遍缺乏。建议加快法律支农进程,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培训。           

科技支农。得益于新农村建设,村里配备了环卫人员,专门负责清扫垃圾,房前屋后干干净净。但是,由于环卫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和环卫知识匮乏,有的人把垃圾偷偷倒进了山里和河道等隐蔽处,污染由明转暗现象比较普遍。建议加大科技支农力度,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网络支农。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回乡盖房的越来越多,占用耕地和圈地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乡镇干部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往往过分依靠当地村干部,有些村干部本身就处在问题当中,处理问题时难免有所偏袒,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干群关系。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以在外出务工人员代表、本村在外公职人员作群主、村干部参加、乡镇干部监督的本村微信议事群,争取处事公平、公正、透明。           

党建支农。在调研中发现,少数本地乡镇干部仍存在“庸、懒、散”现象和地方主义意识。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弘扬正能量,调动他们为家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载《江西日报》2016年3月24日B4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