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千人体育馆纳凉 不是风景而是提醒

01.07.2015  13:16

  6月29日晚,湖北武汉最高气温35度,华中师范大学特地开放体育馆让学生纳凉过夜。当夜10时许,体育馆内已睡满了1000多名学生,还不断有带着席子的学生前来。据了解,该校还有许多宿舍没有空调。(人民网6月30日)

  千人混住,纳凉过夜,堪称一景。对于校方的仁慈之举,我们似乎应该给予掌声。而且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将其作为学校的正面举动来进行宣传的。然而在这种人文关怀的背后,是不是更应该反思大学的管理之失。

  武汉一直有“火炉”之名,夏季炎热自是常态。对于学校而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避暑条件,比如教室、宿舍安装空调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真实情况是,有的宿舍安了空调却因为电负荷不足不能用,有的干脆连空调都没有。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我们又怎么能轻言感谢呢?

  大学需要大师之大,但同样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备跟进。这就如同南方的大学没有空调,北方的大学没有取暖一样,这样的基本服务都不能提供,我们又怎么能奢望大学能真正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让学生有宿舍不能住,有空调不能用,这其实是管理之失。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不能只考验学生的忍耐力,而不反思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为什么会出现电负荷不足的情况?为什么有的宿舍没有安装空调,这并非是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简单,其根子在于根本没有把这些学子当一回事。

  千人在体育馆纳凉过夜,面对此情此景,不知多少学生家长会心痛?对于那些学子而言,片刻的新鲜之后,自然会联想到校方的不尽责。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开放体育馆让学生纳凉过夜只是权宜之计,而非治本之策。这种举动绝非大学良心发现,而是补救之举。

  学校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学校。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把读大学当成一场交易,缺乏对母校的认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面上看,学生宿舍空调不好使或者没有空调不是什么大事,可对学生来说,这种很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因为这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炎炎夏日,睡不着觉的滋味并不好受。

  客观而言,千人体育馆纳凉不是风景,而是提醒。对于校方来说,也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不知道校方是不是还在为自己的仁慈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甚至希望听到学生感激的话语?

  炎炎夏日给学生一个空调好使的宿舍,这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关键问题在于一所大学有没有这样的诚意,有没有把学生当成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