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千年文物古村被毁再次敲响文保警钟

13.04.2015  15:03

  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有一个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马固村。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马固村有7处明清民国建筑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经历当地拆迁后,只剩下王氏家庙和马固大庙两处建筑。(4月12日《法制晚报》)

  笔者无意去批判当地官员的无知无畏,也不想去听那些应对媒体、舆论的官样回复,更不期待千年文物古村被毁后对于主要责任人会受到怎样严厉的处置,更没指望当地政府在详细调查后会有什么妥善的补救措施。

  毕竟,这座在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历经战火动荡年代依然被完整保存下来的马固村,却在和平发展的今天,遭遇了噩运,这是谁之悲,又是谁之殇?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登记在册、受到法律保护的、有身份的文物,尚且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这让笔者想起2013年曾发生的一件事情,当年成龙发微博表示打算将自己20年前购买的十栋安徽古建筑中的四栋,捐赠给新加坡的一所高校,引起了国内民众广泛的讨论。很多网友都希望将这4栋古建筑留在国内并好好保护起来,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摆在了我们面前,无论是在制度和行动上,可以说我国没有更为有效的规定和措施,形成举国上下自觉呵护文物、民间文化遗产的氛围和共识。正因为此,才导致了数十年来,我国民间文物不断地流失海外。

  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当我们在痛心疾首地谴责文物外流的同时,当我们民间文物保护人士不余遗力向国外追讨文物时,却在部分地方政府组织的拆迁和重建中,许多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被野蛮拆除的事件却在不断发生。

  其实,我国文物的保护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但在现实中却缺乏有力的考察监督,使很多“不知何为文物”的地方主政官员打起了“擦边球”,出现类似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政府在组织拆迁的时候不知道是文物,也没有人告知是文物,直到拆掉了之后,农户才说是文物。”等掩盖违法违规行为的解释。而开发商、社会、以至于文保单位自身,对于保护和开发的界限,意识淡薄观念模糊,具体操作办法也缺乏正确规范,也导致了执法难严,违法难究。

  千年文物古村落马固村遭劫难,再次以沉重的代价敲响文保警钟。如何让违法后果的追究更清晰、更严厉?如何保护好不可移动文物?又该如何让文保法规发挥应有的作用,严肃查处各种文物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利剑高悬,让胆敢以身试法的人为之付出足够痛的代价?这些都是当下急亟重视、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