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陂今犹在
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槎滩陂,历经千年风雨,仍在造福万民。该古陂不仅是吉泰盆地最为著名的历史水利工程,也是江西省最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全国少有,素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誉,2006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期,笔者慕名到螺溪镇参观了这座古陂,仍见它像一条巨龙卧在禾水上游的槎滩村畔。
一、千年水陂的兴建
泰和南岗周氏始祖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蜂。生活在五代十国,天成末年(930),为避唐末之乱,周矩携全家老少,跟随在吉州任刺史的女婿杨大中从南京迁移到泰和县万岁乡(宋为信实乡,现为螺溪镇)定居,不久再迁至爵誉村,买田置产,期望过上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他看到当地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住茅房,生活十分清苦,便向农民问个究竟。当他得知:当地水利条件差,水源缺乏,种田全靠天吃饭,遇到旱年颗粒无收,丰年也因缺水只能种一季,且旱年多于丰年。遭遇干旱时,农民烧香拜佛,扛菩萨做法事,但无济于事。农民又没钱兴修水利引水灌溉,许多人只能背井离乡,外出谋生,整个万岁乡是百业凋零。周矩从此坐立不安,茶饭不思,盘算着如何兴修水利,造福乡民。并将这个想法立即付诸行动。他不顾风吹日晒雨淋,亲身勘察,深入考察当地水源和地理环境,足迹踏遍了螺溪、禾市、桥头等乡镇的山山水水,经过考察,决定采取筑陂引水的方式,将禾水(牛吼江)引来灌溉。
周矩经缜密选址、精心筹措、独家出资,于937年冬,在禾水上游的槎滩村畔,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横截江水,开洪旁注,筑槎滩陂。在其下7里许筑减水小陂——碉石陂,储蓄水道,使无泛滥。槎滩陂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971平方公里,槎滩陂枢纽工程由拦河坝(主坝、副坝),筏道、排砂闸,引水渠、防洪堤、总进水闸组成,主坝顶高程78.8米,长105米,顶宽7米,坝脚宽18米,平均坝高4米,最大坝高4.7米;副坝顶高程78.5米,长177米,高4.1米,筏道宽7米,开渠36条,当时灌溉高行(今禾市镇)、信实(今螺溪镇)两乡农田9000亩。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沟渠流入干旱的稻田时,乡亲们高兴的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旱灾频发的高行、信实二乡,从此变成了吉泰盆地的鱼米之乡。后经历朝维修,该水工程控灌受益范围为泰和县的禾市镇、螺溪镇、石山乡和吉安县的永阳镇,共计32个村委会,设计灌溉面积7.2万亩,历史最大灌溉面积达6.1万亩,现有灌溉农田面积约为5万亩。
二、千年水陂的管理
水陂兴建之后,水陂管理又成了周矩思考的问题。他又购置山参口山和城陂筱山,将每年山上所产的桩木、春茶和竹条等收入供维修陂渠之用。其后,周矩次子周羡又增购了田地、鱼塘等,招当地佃户租种,将每年的租金收入作为维修陂渠之费。使筑陂不侵用他人之财务,修渠不花费别人之钱粮。并倡导“共同受益”原则,规定陂为2乡9都灌溉公陂,不得专用于周氏,从而惠及千万农民。周矩凿山筑陂、疏山导流、挖渠饮水、造福人民的不朽功勋,广为乡民称颂,而且还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周矩被晋封为金陵西台监察御史。
周矩第五代嗣孙周中和(996-1074),天圣二年(1024)进士,28岁入仕,从政40多年,告老还乡时已是70岁高龄。他念先祖周矩创槎滩、碉石二陂之艰难,而守成之不易,为继承先志使该陂能够长期造福于广大民众,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拄着拐杖,冒着风雨查看陂渠,了解管理情况,次年正月,周中和召集有业大户及本周姓家族管事者商讨陂渠管理之事,成立了陂渠管理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致使这一古陂得到众人的维护而千年不败。皇佑四年,周中和将筑陂的缘由、方法及经过、产权归属和管理方式均撰文刻碑入石,以教育警示世人。如今,《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碑仍作为历史见证镶嵌在周氏宗祠的墙壁上。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该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和维修加固,不断扩大其灌溉效益,使这座千年古陂焕发新的生机。
三、千年水陂的启示
参观槎滩陂后,感慨万分,颇受启发。
一是水利人要有为民精神。千年水陂的建设和管理,让我们看到了周矩及其子孙的为民精神。如果周矩没有为民精神,就不会“坐立不安、茶饭不思”,更不会“盘算着如何兴修水利、造福乡民”,以及购置山地,解决陂渠管理费用。如果周羡没有为民精神,他也不会增购田地、鱼塘,并将其租金收入作为修陂之费。如果周中和没有为民精神,也不会“不顾年老体弱,经常柱着拐杖,冒着风雨查看陂渠,了解管理情况”,更不会召集有关人员商衬陂渠管理之事,并成立陂渠管理会。周矩倡导和实施的“共同受益”原则,体现了他们为公为民、大爱无私的高尚风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心里装着百姓,急百姓之急,想百姓之想,为百姓之谋,这种为民精神得我们水利人学习,更需要我们发扬广大,传承下去。
二是水利人要有吃苦精神。如果周矩没有吃苦精神,能不顾风吹日晒雨淋踏遍三个乡镇的山山水水吗?他能找到满意的水源和合适的筑陂坝址吗?他能规划出几十条灌溉渠道吗?古人的这种吃苦精神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水利人学习吗?水利行业是个踏遍山山水水的行业,是个野外工作特别辛苦的行业,是个长年与风霜雪雨为伴的行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利人必须具备吃苦精神,只有这样,水利人才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水利工程,才能不会辜负百姓的期望,才能变水害为水利,造福于民。
三是水利人要有科学精神。周矩通过科学论证,选定牛吼江上游河床坚硬、水流缓慢的槎滩村畔,筑陂引水,兴建槎滩陂水利工程。陂高经精心计算,免遭冲毁,水陂左侧还设置了供船只、竹排通行的水道,保证了航运畅通,加上上游山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堰坝泥沙淤积少,经久不毁。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农田水利建设的技术水平和理念。而且证明了周矩有科学头脑,所以他规划的2座水陂36条渠道能灌溉2乡9都9000亩农田,他建设的水利工程能管1000余年?如果没有他购置山地,并将山地的收入作为陂渠维修之经费,这个水利工程能延续至今?这足以说明周矩用脑用心做事。周中和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他能提出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卓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水利人学习吗?今天的科技更发达、工艺更科学、材料更优良,我们规划、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超越古人、管上千年、造福于民。
四是水利人要有守成之志。创业难,守业亦难。周中和念先祖周矩创业之艰难,深知守成之不易,于是他立守成之志、订守成之法、创守成之效,能使得2座古陂千年不败吗?这确实值得我们水利人去学习、去借鉴、去深思、去挖掘、去继承。
我衷心希望水利人诚心向周矩等古人学习,并将他们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使我国千千万万的水利工程千年不败、万年常青,永远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