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幼升小:“最严择校令”不是危机是机会

26.05.2014  19:02

继一个月前宣布取消“共建生”之后,北京重拳出击无序择校。5月20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15条禁令直指义务教育入学乱象,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

对此,不少校长惊呼:“狼真的来了!”一位示范校招生负责人明确表示,担心“招不到足够的好学生”,感到“危机重重”。不过,在笔者看来,无需过度“担心”,15条禁令颁布的根本目的,表面看起来是为防范“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分择生”,但其最终实质则是推动实现教育公平由“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向“可实现的公平”迈进。对于学校而言,不仅有了强有力的“尚方宝剑”,力堵住各类权钱交易的漏洞,也为学校争取到“潜心办学”的一方净土,推进实现“有教无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源。

对于“可实现的教育公平”,或许在历史上没有像今天这样触手可即。近几年,为满足老百姓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破解择校难题,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推进学校联盟或集团化办学模式”,北京、上海等19个重点大城市全面推出改革新政,开展中小学[微博]标准化建设,实行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初中等。

以北京为例,今年北京首次提出打造“教育新地图”,让市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的目标。为此,各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增量推进,盘活存量”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扩建学校,又做减法——薄弱校并入名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得义务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在资源均衡配置上得以缓解,也使得“严禁择校”令的执行有了现实的基础。比如,针对取消共建生,北京市教委首次明确,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学校和单位共建招生的方式已没有再存在的必要。

当然,要真正推进15条禁令落实到位不走样,除“严刑峻法”外,作为学校,还应该认识到,遏制择校热,免试就近入学,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的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法“免试就近”赋予的法律义务,承载着老百姓对教育公平的迫切呼唤,也是规范招生、实现学校自身可持续办学的内在需求。因此,15条禁令看似严格,貌似给一些学校的招生带来了“生源危机”,其实,也是对以往违规办学的一种彻底纠偏。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而言,又何尝不是机会?其实,真正的办学危机根本不在于禁令有多少,更不在于禁令的执行有多严格,问责的恰恰是那些靠“点招”“掐尖”挑选“好学生”,依靠“重点班”“特长生”等某些特殊政策办学的功利价值观。事实上,也只有一些教育“既得利益者”才把这些禁令当成危机,他们才是阻碍推进教育实现进一步公平的主要障碍。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依靠挑选“好生源”的教育,真正的好学校也从来不是依靠政策倾斜、依靠特权发展起来的学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本质,更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从来不是某种“恩惠”。在这个意义上,被称为“史上最严的15条禁令”恰恰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会。(线教平)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