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半程马拉松跑死人该作何反思?

28.05.2014  12:57

5月25日上午,2014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中,10名参赛运动员出现身体不适,其中, 20岁的小冯倒在半程马拉松赛16公里处,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5月26日《春城晚报》)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消逝令人惋惜,也给人们留下了思考。虽然马拉松跑死人的事,近些年中外都有发生,但在笔者看来,这一次死人有不同之处,甚至悲剧并非不可避免。

在体力和身体上,死者小冯每个星期都从20多公里外的学校跑回家,且自己有当职业运动员的梦想,说明他的体力和身体素质不差,而其他运动员也多是职业马拉松选手,完全可以胜任区区半程马拉松。此外,除了小冯死亡,还有10多人出现了同样的症状,有的也十分凶险,差点丧命。这说明,导致死亡的,未必就完全是个人原因,而不排除存在共同因素,而这种因素,是可以避免或改变的。

据称,比赛时当地的气温十分闷热,湿度大、温度高,而饮水保障很不理想。由于饮水站太少,储水量不足,使得赛途供水很快枯竭。在高温高湿天气,剧烈的运动再加上水和盐分丢失严重,很容易患上重症中暑,且病死率较高。从症状来看,运动员可能正是患上了这种病,而参与现场抢救的急诊科医生也证实了这一点。

此外,为赛事提供赞助的两家饮料企业,他们提供的是含糖饮料和纯水,不含盐分。对于因失盐引发的中暑,这样的补水方式很不科学,会加重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失衡。马拉松等赛事的水盐补充,不是随便拿一种饮料就行,含盐饮料和水应该配备,由运动员的口感去做选择,失盐过多的人,自然会希望喝一点“咸的”。

值得检讨的地方就在于此,对于一项万人参加的强体能赛事,不知组织者进行过相关医学的论证没有,是否制订了科学的医疗保障预案。但从事后结果来看,这样的论证可能并没有实施,从而导致医疗保障预案缺乏专业性。

当前,我国马拉松赛事越来越频繁、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但保障措施似乎并没有跟上形势。“尿红墙”事件,影响的无非观瞻而已,而供水和医疗保障不科学,则可能影响参赛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这起事件再次为马拉松的组织者敲响了警钟,如何从中汲取教训,以严谨的论证和科学的医疗保障来确保赛事安全,值得引起重视。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