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公共属性是政府安身立命之本
国家行政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2日联合发布的《行政改革蓝皮书》指出,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割断公务人员与所履行的行政职责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政府的公共属性,严格规范政府公务人员的收入,从根本上清除政府公职人员的灰色收入。(3月22日《中国新闻网》)
在坊间,人们一直对“公家”这个这个词充满敬畏,凡是一经过“公家”来处理,就意味着权威与公信,实际上这不仅仅单指制度上的法律法规,更多的则是对政府部门处理事务的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务人员以及普通的百姓群众,整个思想意识形态乃至一言一行都离不开“经济”二字,几乎所有的人们无事不从经济的角度加以得失衡量,由此也产生金钱主导下的畸形价值观蔓延,“公家”这个曾经被世人奉为最“公道”的词汇,非但没有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而更让人敬畏敬仰,反而逐渐演变成了可以用金钱购买的商品,尊严价值更早已失去了光泽,实际上这正是政府公共属性发生了太大的偏移。
这些年来,政府上级与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群众个人之间,乃至公权力与私权利、地区与地区、公职人员与普通百姓之间等等,几乎都在为利益在博弈,如果以权力大小尚不能满足利益争夺的话,一些政府部门甚至利用话语权将部门利益法制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政府公共属性偏移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不但日益显现,在某些领域也变得更加尖锐甚至难以调和,政府角色的错位和公共属性的偏移,该管或不该管的事务通通包揽,使得在这一“行业”中的公务人员在权力寻租和依权变钱方面也“如鱼得水”,不仅有稳定提高的“灰色收入”,正如蓝皮书所指出的那样: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的面过宽,审批事项过多,审批程序不规范,审批中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审批中的大量暗箱操作成为政府官员腐败的温床。
实际上,随着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无论是政府自身还是社会公众,都已经普遍意识到政府这种角色的错位,一直都在探索和研究如何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但是,无论实际行动上如何“简政放权”,政府工作导向上如何强化服务意识,但如果政府不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准,所有的这些转变都只过是利益上的“挑肥拣瘦”而已,也会把改革引向歧途,而实际上,“政府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企业和公民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政府不过是为所有财富创造主体提供服务的权威公共机构”。也正因为如此,政府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位置,定准在各种利益之间的“中心位置”,既不要对某种利益产生偏移,更不应纠结在某些利益之中,摆正自己的公共属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不掺杂某种利益的服务即可,这样不但可以“割断政府部门与其监管服务职能之间的利益链条,割断公务人员与其所履行的行政职责之间的利益关系”。
但这仍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政府和政府公职人员无论是行使权力还是履行公共职能,都要完全运行于阳光之下,全面无条件的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其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保障政府公共属性的法规制度;用监督来落实制度,用制度来约束权力,相互制约互为促进,逐渐进入良性循环。公共属性是政府安身立命之本,既是世界很多文明发达国家所不断追求和完善的目标,更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势所趋。尽管推动政府公共属性的改革必然会遇到来自政府某些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甚至障碍,但相信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也不可能会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