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挑刺工”是在为谁挑刺?

21.05.2014  11:15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据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为了监督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所存在的“作风雾霾”,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由当地纪委从各部门中选出40名“挑刺工”,模拟群众办事进行暗访,这40位“挑刺工”不仅相互之间均不知道其“挑刺工”身份,即使纪委内部也只有纪委书记和另一位工作人员清楚,在暗访中搜集的证据情况也直接报送纪委监察局,这看起来像是很多影视剧中“大内高手”的情节,用这种“专业”且明显带有指令性的暗访监督,真能收到让群众满意的效果吗?我看未必。

  毋容置疑,政府部门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确实普遍性的存在“作风雾霾”,利用暗访监督也确实能够发现真问题,通过问责也更能达到警示和震慑作用,这也是当地采用“挑刺工”暗访之后让部门领导感到“压力大”的重要原因,也收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从当地采用“挑刺工”暗访的层序来看,把本该公开由群众履行监督的职能全部揽在纪检监察部门手中,不仅带有选择性监督的嫌疑,这种观念意识更明显是对群众监督的拒绝和不信任,同时笔者还注意到,这些由纪检监察主要领导掌握的“挑刺工”,在他们按照领导指定目标去“挑刺”的同时,谁来给他们“挑刺”?

  其次,当地官员也承认,丹棱县只是一个人口仅有16万人的小县,政府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彼此之间都是“熟面孔”。尽管彼此之间并不知道谁是“挑刺工”,可想而知,无论是哪一位工作人员到另一个部门去“办事”,只要彼此没有私人恩怨,势必都会获得满意的服务,这也是当地宣传部长当“挑刺工”暗访获得热情耐心接待的根本原因,反过来说,一旦“挑刺工”与某一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矛盾,就不免会带着情绪去故意“找茬”,这种暗访的结果非但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甚至可能与实际情况正好相反。而且不能不说,在一个本就不大的县城,有这样一支被纪检监察和主要领导掌控,潜伏在政府部门中的40人“特务组织”,确实会让所有公职人员“亚历山大”,但这种压力却未必都是出于工作。

  实际上对于政府部门工作中的“作风雾霾”,最客观也是最有效的监督还是群众,政府部门的工作实绩如何,作风让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也是最有发言权,诚心改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消除作风上的“雾霾”,就应该把群众监督放在第一位,对于群众反映作风上的突出问题矛盾,政府相关部门不推不诿,一律认真对待严肃查处,让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从心里敬畏群众,进而转化为作风上的改善,尤其是像丹棱这样小县,纪检监察部门把群众监督放在首位,比处心积虑推出带有长官意志的“挑刺工”更有实效,模拟群众办事跟群众实际办事不是一回事,让自己选出的“挑刺工”去代表群众监督“自己”,不但难以收到群众所满意的效果,反而让政府部门“人人自危”,因为这样选出的“挑刺工”,既可以代表群众去履行监督,也完全可以以履行群众监督的名义去充当主要领导的私人“卧底”,甚至还可能生出“挟私报复”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