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超导专家郗小星在美被控四宗罪

25.05.2015  19:54

据起诉书陈述,郗小星利用美国国防部科研资金购买了美国“某公司”的“某设备”,然后试图将技术输送到中国。而郗小星与“美国公司”的协议规定,不得将这一“设备”复制、出售、转交或转移、复制给任何第三方

【财新网】(记者 于达维) 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在洛杉矶被逮捕不到一周,在国际超导物理学界极负盛名的美籍华人郗小星教授又在宾夕法尼亚州被捕,他被指控的罪名是向“位于中国的第三方、包括一些政府实体”提供了美国的先进超导技术。在被捕前,郗小星担任美国天普大学物理系主任。

美国当地时间5月21日,郗小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被捕,并在当天在费城东区联邦法院出庭聆讯,受到“通信欺诈”“协助和教唆犯罪”等4项罪名指控。

虽然这些罪名并不是此前的天津大学教授张浩所涉的“商业间谍罪”或美籍华人水文专家陈霞芬所涉的“窃密罪”,但是这些罪名的后果要严重的多。据美联社报道,一旦所涉罪名成立,郗小星面临最高80年监禁和100万美元罚款。目前,他交付了10万美元保释金,暂时获得释放。

费城媒体Philly.com网站指出,“商业间谍罪”要求检方拿出证据,证明被告窃取技术的目的是帮助外国政府,而控告郗小星“通信欺诈罪”,则省去了检方证明被告“犯罪意图”的麻烦。

据起诉书陈述,郗小星利用美国国防部科研资金购买了美国“某公司”的“某设备”,然后试图将技术输送到中国。而郗小星与“美国公司”的协议规定,不得将这一“设备”复制、出售、转交或转移、复制给任何第三方。

起诉书显示,大约从2002年到2003年,郗小星学术休假期间,与一家“美国公司”共同进行薄膜超导体研究。在此期间,“美国公司”的几名员工发明了一种设备,对二硼化镁薄膜超导体培育技术实现了革新。

从2004年起,郗小星希望购买这一设备,并从美国国防部申请到经费。但是这家公司拒绝出售,最后同意把该设备借给郗小星一年,约定仅限于实验,不准复制、销售、转让或者逆向解析。

起诉书称,自2004年到2012年,被告郗小星策划、并企图策划欺诈“美国公司”,获取其技术,提供给中国境内单位,并协助这些单位进一步利用该技术,通过捏造的虚假借口、陈述和许诺,为自己和中国境内单位获取金钱和财物。作为交换,他在中国屡次获得收入丰厚、声望颇高的职位。

起诉书提到郗小星的4项犯罪行为证据,均为电子邮件。2010年5月14日,郗小星在发给中国同事的邮件中,确认某些技术已经传送给中国的实验室。在此后的给另外三人的邮件中,都提出在中国建立世界领先水平的薄膜实验室。

但是这些证据即便确凿,也只能证明郗小星违反了和这家公司之间的协议,只是一则民事纠纷,但是如何变成由美国政府起诉的“联邦重罪”,仍不得而知。

虽然起诉书中并未披露这家美国公司的名称,但是Philly.com发现,郗小星2002年学术休假期间,与其共事的美国公司是Conductus,地址位于加州。Conductus后来并入Superconductor Technologies Inc(STI)。STI在纳斯达克上市,自称其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公司2015年一季度一季度收入5.5万美元、亏损140万美元,总资产1388.7万美元。

现年47岁的郗小星,198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郗小星在2009年加入天普大学,之前他是宾州州立大学物理教授。在国内郗小星是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郗小星长期从事氧化物和硼化物薄膜的材料物理,侧重纳米尺度外延薄膜和异质结搆的制备和研究,在高温超导体、铁电和二硼化镁薄膜的科学和应用方面做出广泛和创新性的贡献。曾在国际刊物上发表300多篇科研论文,被引用6500多次,持有三项专利。他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员,曾获NSFCAREER奖,及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002年9月,郗小星和同事在《自然材料》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制成大电流二硼化镁超导薄膜材料。当时还是副教授的郗小星告诉媒体记者,这一新材料工艺有望投入实际运用,比如用于制造新型微波器件。

由于需要全力应诉,天普大学目前已经找人暂代郗小星的物理系主任职位,但他的教学工作不会受案件影响。

虽然保护知识产权在全世界已经形成共识,中国也并不例外,但是将知识产权的民事纠纷上升到刑事领域,动辄控以“间谍”、“欺诈”,也让许多在美华裔科学家不寒而栗。

针对此前被抓的天津大学教授张浩,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MEMS研究所所长李志宏就对财新记者表示,案件涉及到到商业机密是可能的,但是这种技术并不是专门面向军用的,这个技术出来已经有10多年了,动辄上升到“间谍”,不是一个正常的处理商业纠纷的方式,这会“让国外学了技术的人不敢回来。

针对天津大学教授张浩赴美开会被美方逮捕并以涉嫌经济间谍罪等罪名起诉一事,该校也在5月21日发表声明,指出此事本是技术纠纷,将科学研究无限“政治化”,甚至上升到“经济间谍”的程度,必将损害正常的学术交往。

(财新网)